熱門搜尋:

【七嘴八舌】追星族不再單純

2022-06-09 04:36:08 七嘴八舌

小 臻

追星迷偶像的現象和心態在許多文章中也分析過,筆者不再講大道理,能夠成為你我他的偶像肯定是我們在偶像身上找到自己最喜愛的特色,說白點就是希望自己的男友、丈夫、兒女身上多少都能有一點偶像的優秀特質就好了,是一種感情寄託、愛好的投射。偶像其實是每個少男少女心中理想的另一半的楷模,但現實中又無法找到的;或者是自己渴望擁有的愛情在另一人身上找到,極崇拜欣賞對方便封為偶像。所以每個年代都有追星一族,追星迷偶像都是女性多,而且年齡層包括中年已婚女性,有人笑謂可能現實中優秀男士太少所致。不過,亦有男士覺得老婆迷上20多歲男團沒問題,似很自豪「我老婆嫁咗畀個男團」並一齊追星。

香港人追星現象早在粵語片時代,當年陳寶珠和蕭芳芳、謝賢、林青霞都是與影迷保持距離,神秘而美麗遙不可及的美,歌迷影迷是自發性組織起來志同道合支持同一偶像,沒有特殊的利益關係。粉絲人數多少沒有刻意經營,沒有「水分」。競爭都是單純粉絲之間比拚,譚詠麟、張國榮年代是哥哥粉絲同阿倫的粉絲私下較量,唱片公司、經理人沒有插手。四大天王時期也一樣,歌迷最多是買唱片睇演唱會做熒光牌支持偶像。歌迷會自己組成,最有系統的相信是劉德華的「華仔天地」,因為華仔不想歌迷陷入不健康的狀態,才讓公司的人員協助歌迷會會長統籌會務,如今發展成既支持偶像又發放正能量的團隊,對歌迷提供公平參與活動的機會,不把歌迷當搖錢樹,開演唱會照顧歌迷,每人都有名額可買幾張票,非常健康。

現在不同了,追星的人由單純的欣賞,已變成極度商業化了。追星族已經成為經理人公司利用作推銷歌手產品的手段、商業競爭方法。追星族有很複雜的背景和想法,有純欣賞偶像的粉絲,有人當工作方式,有人當財路,大家都抱有不同的目的而存在於同一族群。製造宣傳聲勢自然有「水分」,但不重要,「人群莫問出處」,夠話題性就成功。荒謬到有一張演唱會門票炒價開到幾十萬、幾百萬的情況,雖然沒人會相信有市,卻有傳媒願意跟隨炒作,擺明侮辱市民智慧。

以前的歌手、演唱會製作人定票價時會考慮到歌迷的消費能力來定價的。他們疼錫歌迷,香港樂壇的天王天后從未定出過千元的票價。寧願開多幾場平衡收益。不似𠵱家的人氣團隊,唱片也未出得多少張就可以賣千多元一張演唱會門票,仲要黃牛炒高幾十倍。

在香港以韓團和歐美歌手演唱會才有膽開價千元以上,因他們通常只開一兩場,場數少成本高,收貴些可以理解。忠實粉絲少有機會見真人才捨得花錢睇,但香港本地歌手,歌迷經常見到,哪來那種「物以罕貴」的魅力、因此倒佩服首次紅館開騷過十場的人都敢叫這麼高價,而且許多粉絲說買不到。現在沒有錢的人不可能做追星族,偶像每賣一個廣告,粉絲就跟隨買該廣告產品以示支持。偶像生日,他們就出錢買大大個廣告應援。難怪口痕友說︰「香港政府實不用擔心香港人生活困難,不用不斷派津貼,咁多錢追星的人怎會貧窮﹗」

有人說香港女人愈來愈膚淺,只睇外表靚仔之餘,連戴口罩賣豬肉的男子都一下子被網上炒作成「網紅」,與商場合作搞生日見面會有過百師奶粉絲,有經理人幫他接廣告,約傳媒採訪背後,推波助瀾刻意捧紅他,一切都是市場運作。追星已經不單純了。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