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火車站的「優之良品」已關門停業。(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費小燁)新冠疫情下遊客大減,有近30年歷史的香港連鎖零食品牌「優之良品」昨日正式宣布全線結業,但稱香港日後倘與內地恢復正常通關,公司會考慮復業。有業界人士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自從開放內地居民赴港澳個人遊後,「優之良品」轉為主攻遊客市場,貨品種類普遍不合港人口味,利潤較低,對疫情的衝擊無招架之力。有學者分析指,香港租金居高不下、港人消費模式轉變及零食市場競爭太大亦是原因,相信倘若可見將來仍未能恢復與內地正常通關,將會有更多香港零售品牌支撐不住。有立法會議員建議零售業界調整策略,保留實力,以捱過今次疫情衝擊。 

「優之良品」多間分店日前重門深鎖,惹來結業揣測。該公司發言人昨日在回覆傳媒查詢時終承認,新冠疫情後無旅客來港,無法繼續經營,部分店舖於約滿後已無續約,位於荃灣、觀塘、沙田及粉嶺的最後4間分店本周一最後一天營業,正式全線結業。但發言人稱,若將來恢復免檢通關,公司會考慮復業。

疫前每年千萬人次遊客好景難續

香港樹仁大學經濟及金融學系助理教授袁偉基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許多香港品牌很大程度倚賴旅客,「疫情前一年1,000萬人次旅客,以香港約750萬人口計算,等於少了超過一個香港市場,像『優之良品』及『莎莎』這些品牌,很明顯是靠內地遊客支撐。」

他指出,疫情至今已超過兩年,不少店舖已捱了很久,雖然近來市道開始復甦,但隨着消費模式改變,零食市場已萎縮,「從前不少上班一族習慣買零食於上班時吃,但經歷太長時間在家工作,零食需求減少了,加上近年開了不少小型的零食舖,亦令競爭更為激烈。」

另一方面,他指不少連鎖大舖與業主一簽便是5年至10年的長租約,「一間細舖真的無生意,要減租都可能容易一點,但簽了長約的大舖,業主不減就是不減。」

袁偉基坦言,像「優之良品」這類零食店要轉型並不容易,「始終是零食,市民難以大手入貨,且零食售價本身偏低,並非像化妝品等一支可以幾千元,就算轉為網購也要固定成本及運費,難以經營。」他相信若可見將來仍未恢復免檢通關,難免有更多香港零售品牌支撐不住結業,「有些未必可以捱到幾個月。」

從售貴價遊客貨 轉賣中低價貨

有從事多年零食及百貨工作的業界人士指出,「優之良品」於1990年代中期專做本地生意,話梅、糖果等深受港人愛戴,但自從「沙士」後內地開放個人遊,「優之良品」即購入不少店舖,改為專攻旅客市場,「全盛期有逾50間分店。」惟在新冠疫情下沒有旅客,難以繼續經營,據他了解,已有數間店舖放租。

他指出,由於該店已轉為主力售賣深受內地及台灣旅客歡迎的鴨舌及栗子等,售價偏貴之餘又不迎合港人口味,且過去營業額當中,租金及人工等經營成本已佔70%,「只有約30%屬利潤,明顯低於內地及海外同類公司的至少50%」,故難以翻身。

自由黨立法會批發及零售界議員邵家輝指出,不少老牌連鎖店都出現類似情況,尤其是倚重旅客的行業,「零售界就算主力本地市場,這兩年都死啦,如倚重旅客更是慘上加慘,許多都由大舖變細舖,亦有很多店舖租約完結都不續租,希望盡量透過減人手、縮細規模而保留實力去捱過今次疫情。」

他指出,不少業界均已調整策略求存,「例如有鐘錶業界本來主力銷售十萬八萬的貴價貨,如今也轉售中低價貨。如果你仍堅持賣遊客貨,自然更難生存了。」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