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調查發現,逾七成受訪香港居民及逾九成居於內地的港人都希望香港醫療福利能做到「錢跟人走」,支持政府擴大醫療支援計劃。隨着港人北上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越來越普遍,完善醫療服務跨境銜接機制成為大灣區一體化發展的一道「必答題」。特區政府應該積極與廣東省合作,探討實現跨境醫療資源融合的創新制度機制,既可以保障港人在內地獲得必要的醫療服務,亦能相應減輕現時接近爆煲的香港公營醫療系統壓力,給港人更多就醫選擇。
據政府統計處2019年人口推算,約有53萬名港人長期居粵,這些人口在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多數無法如常返港就醫,故特區政府於2020年11月起推行特別支援計劃,讓合資格患者可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獲得受資助的診症服務。截至今年3月底,此項特別支援計劃已服務約3.56萬人次,可見居粵港人對跨境醫療服務需求殷切。但現時只有港大深圳醫院提供此項服務,大灣區其他內地城市往返深圳亦難免耗時費力,居粵港人普遍希望能擴大至大灣區內地九市的三甲醫院。
跨境醫療融合牽涉諸多問題,需要兩地政府協商設立聯通機制,讓兩地醫療系統實現常態化信息流通。例如要實現跨境病歷互認,避免讓患者重複檢查;實現福利跟人走,讓香港的醫療券可以用作支付內地部分醫療費用,由兩地政府設立結算機制;實現醫療、藥物跟人走,讓香港基本醫療、藥物能服務居粵港人。
港人近年北上大灣區內地城市求學、工作、生活和退休的人數日益增多,內地政府也在可能範圍給予港人居民待遇,如果香港醫療保障能更多進入內地,自然有利於港人更好融入內地生活,讓在內地的港人免除後顧之憂,更加安心。另一方面,本港公立醫療資源緊絀,跨境醫療合作能讓部分香港病人選擇轉到內地醫院診治,為患者提供多一個選擇,亦將有助縮短公立醫院輪候時間,減輕醫療系統壓力。再加上內地醫療費用普遍較香港低,購買內地醫療服務,能夠為特區政府的醫療財政減少壓力。
長遠而言,跨境醫療的銜接融合既是香港安老和醫療的長線發展戰略所在,也是內地政府擴大醫療開放、改善民眾生活的重要一環。特區政府2019年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就提到「為港澳居民在廣東養老創造便利條件」。特首林鄭月娥更提出研究把「廣東院舍住宿照顧服務計劃」擴展至其他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符合資格的安老院,以便利香港長者在內地養老。按照這個中長期規劃,兩地醫療服務的銜接無疑是重中之重。
去年4月,深圳市政府辦公廳發布了《關於加快推動醫療服務跨境銜接的若干措施》,涵蓋3個方面共11項措施,集中力量對準當前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醫療服務環節最迫切需要打通的「堵點」,促進優質醫療衞生資源更自由地跨境流通。深圳市政府施政的目標,是讓深圳人看香港名醫、用國外新藥;港澳居民在內地就醫、病人的跨境轉運都更加便捷。廣東省隨後也試點「港藥通」、「港澳藥械通」計劃。在這樣的良好勢頭下,特區政府下一步要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相向而行,加快探索、施行跨境醫療融合的新實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