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文霏霏)「在這機遇面前,希望面前,好好的鍛煉,歲月留身邊,開展不忘信念……」,輕快的旋律,簡單直接的歌詞,道出香港未來最需要的是大家齊心邁步向前。
這些歌詞來自香港特區成立25周年主題曲《前》,擔任此歌監製及填詞人的陳少琪過往曾為香港特區政府多個大型活動創作歌曲,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他最希望年輕人可以踏前一步,向前走,去認識自己的國家。

陳少琪現時身在北京,多年來他穿梭香港與內地,正如他所言,其生活直徑已由香港伸展到北京。陳少琪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時,談及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主題曲《前》的製作過程,這次邀請了28位歌手參與錄製,陣容鼎盛。他表示在香港回歸10周年時,他亦曾參與創作歌曲《始終有你》。這次是香港電台再次邀請他參與,當時他想到一個概念:「香港回歸25周年這麼重要,加上我們經歷了這麼多,加上近年遇上新冠肺炎疫情,我覺得不應只有歌曲,而是有一連串的活動。」
拍攝系列微電影《出發2022》
陳少琪提出了方案,建議製作四部微電影,每部片長45分鐘,當時由香港電台向政府提出,結果全票通過,包括即將卸任的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以及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都表示贊成。他說:「香港現在最需要再出發,首先要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以免被其他地方取代。」
四部微電影分別以四個於1997年出生的年輕人為主軸,發展出不同故事。四個年輕人跟香港特區同樣是25歲,象徵香港命運共同體,他們會遇到迷惘、挫折的時候,或者在親情、友情上受到衝擊,象徵香港在這25年間一樣會遇到問題。陳少琪說:「《前》這首歌亦會成為這四部微電影的片頭歌曲,講述四個年輕人如何向前,如何克服困難。這一系列微電影名為《出發2022》,正好跟主題曲《前》互相呼應。」
作為整個計劃的總策劃,亦是歌曲監製,陳少琪先邀請了張家誠作曲。他坦言最初創作歌曲時,不知道有什麼歌手會加入,根據他以往創作大型活動歌曲的經驗,大前提包括:第一個條件是容易唱;第二就是市民不用看歌詞,也會清楚明白歌詞所表達的是什麼,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大家要看歌詞才知歌手唱什麼內容,即是不成功了。今次有28位歌手參與,陳少琪指沒有一位歌手是全能的,每人會有自己的弱項,有些齒音重,有些鼻音重,自己填詞時會盡量避開一些用字,相反地,會選擇一些簡單易發音的字。
28歌手兩地錄製《前》

其實,《前》這首歌很早已完成創作,不巧遇上疫情爆發,令錄歌過程變得倉促,大家要作出應變。陳少琪回想說:「當時疫情爆發,連外出食飯都不能,更何況錄歌。一直等待到疫情稍為緩和,我們做足安全措施才去做。早在二月時,張家誠曾在港跟香港的歌手錄音,後來我們到北京,真正面對面錄音的只有阿B(鍾鎮濤)及容祖兒,其他歌手都是利用視像聯絡。」這次除了香港歌手,內地歌手張杰、張靚穎等也有參與,陳少琪讚他們是有經驗的歌手,咬字全無問題,並透露張杰錄歌時正值上海封城,被困個多月,幸好同區朋友家中有錄音室,張杰就借用來錄歌,並且一手包辦拍片、髮型、服裝等工作。
《前》一曲集合香港、內地歌手參與錄製,當中包括資歷深的前輩歌手以及年輕一輩歌手。首版28位歌手包括譚詠麟、張學友、劉德華、鍾鎮濤、陳慧嫻、草蜢(蔡一智、蔡一傑、蘇志威)、李克勤、容祖兒、楊千嬅、雷有輝、呂方、張杰、梁漢文、林峯、張靚穎、衛蘭、李幸倪、江海迦、菊梓喬、吳若希、胡鴻鈞、林曉峰、伍珂玥、曾比特、炎明熹、蕭凱恩。
陳少琪:簡體字擴大了我的生活圈

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陳少琪表示,香港回歸四分一世紀,香港人應多些了解自己的國家。
陳少琪在北京有自己的住所、工作室,穿梭內地與香港工作已有17年。對於簡體字的應用,陳少琪亦有一番見解。
陳少琪說:「為何不轉一個角度去看?用簡體字只需在手機裝一個App(流動應用程式),多一個App又不會蝕底。我常說生活直徑,這是個人選擇,沒對與錯。香港回歸25年,如你的生活只由鯉魚門去到汲水門,是可以不用簡體字的。但如果我的生活直徑由港島南去到內地黑龍江,簡體字便有用了,最少我的生活直徑現在由香港去到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