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治祖)國家主席習近平5月30日下午會見香港特區第六任行政長官李家超時表示,「在中央政府、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香港已實現由亂到治的重大轉折,正處在由治及興的關鍵時期。我相信,新一屆特別行政區政府施政一定會展現新氣象,香港發展一定會譜寫新篇章。」立法會昨日通過由新界東北議員李梓敬提出的「改革公務員制度,提升政府效能」的無約束力議案。多名議員昨日在立法會大會上發言及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不能抹殺公務員團隊的付出,但公務員體制積弊已久,包括存在缺乏清晰的「關鍵績效指標」和升遷機制,欠缺獎罰機制,而公務員的政治忠誠度和整體的統籌亦需要加強。他們建議改革有關的機制,打造一支穩定高效、以市民為中心提供專業服務的公務員團隊,配合新一屆特區政府依法施政,改善施政效率,解決本港一系列深層次問題,令市民安居樂業。

升遷獎罰機制現狀及議員改進建議
表現與薪酬升遷掛鈎
現狀及積弊:
目前公務員升遷被指過於着重論資排輩,即使工作並不積極,只要沒有犯下大錯,在達到一定年資後仍然可以進行升遷,導致公務員容易形成「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文化。
建議:
立法會九龍中議員楊永杰指出,目前公務員的工作表現評核「過分慷慨」,不論工作質素,公務員每年都會「自動增薪」,久而久之部分公務員就抱住「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的心態。
他建議特區政府將全體公務員薪酬同表現掛鈎,而有份制訂政策的公務員的薪酬,則要與他們所屬決策局或特區政府部門的「關鍵績效指標」(KPI)掛鈎,令他們共同對政策制訂同執行的績效問責。
楊永杰認為可由審計處、申訴專員公署等部門來制訂及量度KPI,訂定公務員KPI評核標準,每個表現評級亦要設定獲取人員比率上限,並按工作表現評核提供獎懲的建議。
立法會選委會界別議員李鎮強認為,要引入具科學性、清晰、可量度的KPI,讓市民可以「看得見,摸得到」特區政府的工作成效。
他指出,世界上成功的企業,亦都有利用KPI這個重要的指標,來達至企業可持續發展,而近年世界上亦有不少地區的政府,響應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倡議,實行政府績效管理,以提升管治效能。
李鎮強建議特區政府效仿新加坡政府多年前設立的18項KPI,例如要在「世界銀行報告:政府治理效能」中獲得前列排名、預期為新加坡人提供到「一流而且具前瞻性的公共服務」等。當地官員及公務員的薪酬,會直接與施政績效的表現掛鈎,更會影響他們高達三至四成的獎金或花紅,這些特區政府都應參考。
制訂獎罰機制
現狀及積弊:
香港目前有19萬公務員,不論工作表現如何,都能按時提升薪點,只要不出大錯便不會受到追責。這樣的機制不僅容易打擊能者的「鬥志」,亦會影響整體工作效率。
建議:
立法會選委會界別議員林琳指出,在2001年至2004年間,年均只有25名公務員被停止或延遲提升薪點,在2015年至2020年間更跌至年均10人,相信無法反映到實際情況。
她建議公務員的評級設計必須有特定比例,同一職級的工作人員須按工作表現排名,從而有效區分誰表現好,誰的表現差。符合要求的公務員得到升職或加薪。長期表現不好的公務員,應該有相應的機制對他們進行警告、降職,甚至停止聘用,從而提升公務員的自覺性,讓公務員可自主地尋找更多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
立法會新界東南議員林素蔚表示,特區政府應對公務員設立合適的獎罰機制。目前公務員評核機制過於寬鬆,沒辦法做到賞罰分明,她建議特區政府引入表現評級的限制機制,例如表現最好的10%員工有獎金,並對表現最差的10%發出警告信,連續兩次收警告信的公務員就需要凍薪,甚至革職。同時,特區政府要改革紀律處分的機制,訂明每個程序的法定處理時限,加快處理公務員的違規行為。
政治忠誠度現狀及改進建議
提高政治忠誠度
現狀及積弊:
過往公務員團隊過分強調所謂「政治中立」,令公務員隊伍普遍被指缺乏國家情懷和大局意識。在香港面臨例如修例風波等嚴重社會風波時,一部分公務員的政治忠誠度不足的弊端和壞處更為凸顯。
建議:
工聯會立法會勞工界議員梁子穎表示,香港回歸祖國至今,公務員缺乏系統的培訓。部分人不僅對國家制度缺乏認識,甚至對資本主義也存在誤解,當然難以準確落實「一國兩制」。他認為,公務員學院應該加強有關的培訓,令公務員詳細認識國家歷史,及了解香港特區成立的歷史及意義等,又建議透過計分及考試決定公務員升遷或降職,要在考核過程中加入政治忠誠度的部分。
立法會選委會界別議員陳月明表示,早前特區政府要求公務員宣誓擁護基本法、效忠香港特區,最後竟然有129名公僕拒絕,證明部分公務員的忠誠度有很大的問題。她期望透過公務員學院加強公務員愛國教育,並在考核內容加入有關要求,確保公務員隊伍由堅定的愛國者組成。
跨部門統籌現狀及改進建議
加強統籌能力
現狀及積弊:
香港市民常批評特區政府存在各自為政、政出多門的問題,這不僅會影響公務員隊伍發揮最大工作效能,亦會令市民在有需要求助政府時感到無所適從。而一旦有大事發生,若政府協調統籌不善,更會造成內部混亂,從而影響施政效果和市民對政府的信任程度,甚至影響社會穩定。
建議:
工聯會立法會勞工界議員郭偉强希望,新一屆政府的司長及副司長能夠扮演領頭人角色,統籌及精準分配各部門所需要處理的工作,打破公務員隊伍之間協調失效、各自為政的問題。局長之間也應該更加積極,「大家都要多走一步」,從而摒除過去各自為政的惡習。
民建聯立法會港島東議員梁熙表示,加強政府的統籌能力,必須要建設一個科學合理的管治架構,司長及副司長等官員負責協調需定明權責,而架構若有科學分拆和整合,相信亦可以讓各部門更專注於各自專業的政策議題的同時,例如分拆運輸及房屋局為兩個政策局,可以令他們分別更加聚焦和細緻地處理運輸物流和房屋兩大社會非常關注的議題,再由司長或副司長統籌有關工作,相信可有效提升政府的整體執行力。
立法會選委會界別議員李鎮強表示,政府各部門之間應該要有「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在政府架構重組後,新上任的副司長要做到跨部門統籌角色,協調不同部門,提出方案破解大家所遇到的難題,這樣才能夠改善政府的施政效率,真正配合到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以結果為目標」,以民為本,解決香港一系列的深層次問題。
立法會選委會界別議員簡慧敏認為,在甄別優秀人才時,就應更着重其統籌協調和解難能力,相信有助達至新一屆政府提倡的「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方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