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灣區工作的多位歸國青年學者進行故事分享。(敖敏輝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敖敏輝)5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南京大學的留學歸國青年學者回信,對他們寄予殷切期望。21日,在「我和祖國有個約會」留學歸國青年故事分享會上,多位在大灣區工作的歸國青年學者,熱議總書記回信,回顧了自己成長、成才和回國故事。他們表示,一個好的平台是青年人才加速成長、創新成果落地的上升電梯,這些年,國家為他們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和資源,祖國就是最好的平台,讓他們在可以心無旁騖地開展創造性工作,推動更多成果落地。

讓再生醫學成為重要的治療手段

習近平總書記給南京大學留學歸國青年學者回信的消息傳來時,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再生醫學與3D打印技術轉化研究中心主任張智勇正在與南京大學科研同行商討合作事宜,大家都倍感振奮。張智勇從小對生物學感興趣,2000年高考前夕,參加人類基因組工程項目的中美德日等6國科學家共同宣布,人類基因組草圖的繪製工作完成。看到這個新聞,他更加堅定未來方向,高考填報志願時,將所有的志願都填報為生物學。在廈門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完成學業後,他先後在新加坡、上海等地科研機構工作,研究成果卓著。後來,為了尋求更大的突破,他放棄千萬元科研經費和評正高職稱的機會,來到粵港澳大灣區工作。去年,由於在再生醫學臨床轉化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他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圖為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再生醫學與3D打印技術轉化研究中心主任張智勇作分享。(敖敏輝攝)

「在醫學領域,中國在藥物、器械方面與西方有較大差距,而再生醫學則處於同一起跑線。過去20年間,我的第一個10年是在學校學習,第二個10年是在做教授、做研究,接下來的10年,我希望通過努力,讓再生醫學成為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段。」張智勇說。

抗衰老藥物研究 助推「健康中國」

如今身為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華南應用微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助理、博士生導師、研究員的謝黎煒,曾在留美學習和工作10年,2017年,他毅然踏上了歸國之路,在廣州開展研究工作。他認為,基於「健康老齡化」的國家戰略需求和圍繞「主動健康」的需求導向,加強衰老相關的慢性疾病的防治勢在必行。為此,圍繞腸道微生態與人體健康,謝黎煒從零開始組建科研團隊。

經過不斷的探索研究,謝黎煒帶領團隊在多方面取得了多項開創性成果。他們首次發現並報道了骨骼肌衰老伴隨鐵死亡的發生,利用鐵死亡小分子藥物能夠有效的緩解衰老骨骼肌的萎縮和功能障礙。團隊從天然產物中篩選出高活性、具有逆轉骨質疏鬆的小分子藥物,正在推動創新藥的本土化和臨床試驗。

「習近平總書記在信中還強調立德樹人,我對此深有感觸。教學中,我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認真、批判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加強他們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我所盼,在過去的五年裏,從我的實驗室走出的,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已經在學術界、公共衞生、以及企業就職,也有一部分青年學生,求學海外。」謝黎煒說。

廣東是中國近代留學的發源地

據廣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理事長、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李志堅介紹,廣東是中國近代留學的發源地,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的容閎,就出生在廣東廣州府香山縣,他於1847年赴美留學,開近代中國人留學歐美國家之先河。同年赴美留學的還有黃寬,他於1850年轉赴愛丁堡大學攻讀醫學,成為中國近代留學歐洲第一人。1872年,第一批留美幼童120人當中,就有84位是廣東人,其中包括出生在廣州的「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改革開放以後,我國開啟了新一輪赴歐美留學的序幕,包括鍾南山院士在內的歸國留學人員,在教育、醫療、科技等經濟社會建設的各個領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越來越多的留學人才,接續前輩,上演留學報國的故事。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