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成為完善特區選舉制度後的首位行政長官人選,矢言在香港的新起點以新思維提升香港競爭力。其中的關鍵,是要積極轉變政府角色,由以往「積極不干預」的管治思維中跳脫出來,不僅僅做好營商環境的維護者,而且積極做好經濟發展、產業轉型的推動者、引領者。唯有這樣的思維和角色轉變,才能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的大戰略,鞏固、發揮、提升本港基本優勢,以積極的施政措施促進產業升級發展,既讓業界和市民共享新選制下的經濟發展成果,也增強國際投資者信心,讓香港新起點與國家新征程高效交匯。

香港是亞太區重要的國際金融、商業、航運和資訊中心,擁有作為國際都會的成熟軟硬件,包括先進的基礎設施、靈活的金融系統、嚴謹的法律制度、自由開放的政策、廉潔盡責的公務員隊伍,具備簡單低稅制、人才薈萃以及高度國際化等。李家超政綱提出「全面提升競爭力,創造持續發展空間」,首要就是鞏固和發揮這些既有的優勢。香港向來是經濟城市,港人有着敏銳的商業觸覺,但在實施香港國安法之前數年,香港陷入政治紛爭的漩渦,香港的既有優勢和法治安寧形象蒙污。完善選舉制度能夠令香港摒棄政爭、重拾團結,從根本上保障、增強香港競爭力。

國家「十四五」規劃給予香港獨有的功能定位,提出香港要發揮好國際金融、航運、貿易、法律爭議服務、國際航空樞紐、創新科技、文化藝術交流和知識產權貿易「八大中心」的角色。國家賦予的新定位和新角色,本身就是對香港既有優勢的進一步鞏固和發揚,是發揮「兩制」所長、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的核心所在,是香港新起點和國家新征程的交匯所在。

基礎仍穩、方向既定,香港發展要踏上新台階,最為關鍵的是,特區政府作為管治主體必須轉變角色,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香港過去長期奉行所謂「積極不干預」政策,這種管治思維和模式在自由資本主義時代表現優異,給予市場最大空間去實現最優資源配置;但到了21世紀的信息時代、智能時代,隨着大型跨國企業的不斷擴張,香港經濟發展近年在新經濟大潮中遇到了極為嚴峻的挑戰。

在「積極不干預」時代,政府的角色主要是政策的制定者、營商環境的維護者,但這種被動的角色在推動新經濟發展上明顯力不從心。以創科發展為例,香港和內地城市的最大區別,在於香港雖然有不少創科基金等資源,但在申請和運用上存在很多條條框框,令初創企業難以在本地立足。新時代要求政府充當經濟轉型發展的推動者和引領者,要克服害怕被扣「官商勾結」帽子的心魔,以明確的產業政策推動創科、產業轉型和再工業化,尤其是對獨角獸企業要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積極孵化培育能夠將本地雄厚的基礎科研實力產業化、市場化的企業。

另一方面,傳統優勢產業的升級再造,也需要政府的推動引領。例如航運業是本港傳統優勢產業,雖然目前香港在全球港口吞吐量排名中已跌至第十位左右,但正如倫敦作為歐洲的航運中心,靠的並不是龐大的貨物運輸量,而是以金融業務結合航運業,發展船務、保險、法律服務等周邊相關產業服務,令航運中心角色長做長有、地位持久穩固。香港要在航運業等傳統優勢產業上升級增值,也離不開政府以產業政策扶持、鼓勵和引領。

人才是發展的核心要素,李家超在政綱中也把人才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毫無疑問,新屆政府有必要繼續檢視本港輸入人才的政策,建設一個讓人才容易來、能發揮所長的理想環境。這種理想環境為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上要把「北部都會區」建設為連通港深的樞紐,推動「明日大嶼」建設拓展本港的居住和商業空間;軟環境上則要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特別是盡快打破本港和內地的經濟政策的藩籬和人為隔絕,加速兩地經濟政策的協同接軌,最大限度加速跨境產業合作和市場融合。

李家超繪就的新屆政府全面提升香港競爭力藍圖,已經顯現擔當經濟發展推動者、引領者的清醒意識和初步構想。未來關鍵是要凝心聚力,提出切實可行的具體施政政策,以積極轉變角色的有效行動,抓落實、促革新,讓香港的產業多元和國際地位再邁上一個新台階。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