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寶儀 廣東江門報道)香港疫情顯著緩和,逐漸放寬的社交距離,也讓港人的生活秩序正在恢復常態。但是中央援港抗疫的溫暖舉措仍然歷歷在目,讓人難以忘懷。

3月1日下午臨近下班時,中國外運華南有限公司江門區域營運中心接到上級緊急指令:中央援建香港方艙醫院的大批隔離治療設施,當晚需從高新港發運至香港,相關部門馬上開展系列應對工作。「疫情就是命令」, 中國外運華南有限公司江門分公司報關部高級經理陳淑芬甚至來不及與家人交代行程,就帶領報關團隊與現場海關溝通、制定快速清關的方案。

◆援港物資打包後裝載上船送往香港。圖為工作人員在江門高新港現場作業。受訪者供圖

「從3月1日開始所有員工取消休假,只為了早日完成香港的方艙醫院主體箱和隔離房MIC(模塊化建築)主體箱的運輸任務。」中國外運華南有限公司江門區域營運中心總經理兼江門高新港務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孫發說:「支援香港抗疫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所有員工都全力以赴」,連續兩個多月的披星戴月、風雨兼程,超過8,300個模塊化建築安全運抵香港。「大家看見抗疫物資及時順利出運,就覺得所有付出都值得了。」

「相關抗疫物資的種類繁多、資料不全、物資集港無計劃性。」陳淑芬說,因為時間緊、任務急,她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才能確保實現「零等待」通關。幾乎整個三月,陳淑芬帶領通關小組成員奔波在生產工廠現場與海關報關大廳之間。

「從與生產企業對接了解出貨計劃、船期安排、貨物清單等信息,到具體的商品歸類、報關單證的製作以及碼頭現場對相關物資的了解、船舶裝載的進度,每一個環節不管何時我們都要盡早掌握。」有了陳淑芬和團隊不分晝夜提供服務,運用「提前申報」、「抵港直裝」等多項舉措,援港防疫物資才最終實現了24小時全天候、「零等待」通關。

司機港口掃碼 獲指令速運送

江門高新港是中央企業招商局集團旗下的統一物流運營平台——中國外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外運」)在廣東珠西地區投資興建的、最大的智慧型內河碼頭。總控室的大屏幕上,15個畫面將江門高新港每一個角落的動態展露無遺;寥寥幾個技術人員坐在電腦前,或後台操控輕型橋吊設備裝卸貨物,或實時查看貨物堆放場景,或監控現場作業進度……孫發表示,這一切都得益於人工智能、遠程控制技術的運用。

香港第五波疫情剛發生時,江門高新港按中國外運華南有限公司援港工作的總體布局,承擔發運供港民生、醫療物資的任務,社區隔離設施模塊化集成房屋和方艙模塊是重中之重。

孫發說,民生物資的運輸相對容易,只需解決裝卸和運力的問題,但香港急需的方艙醫院和隔離房兩種MIC箱都不是標準貨櫃尺寸,裝卸工藝都需要進行改良,首次作業此類物資,還要面對每天十多艘駁船進港和一百多輛外地車輛進出港的防疫壓力,時間緊,駁船運力緊張,如何確保高效、快速完成任務,項目組絞盡腦汁。

孫發說,各地工廠生產出來的MIC箱等貨物會按香港工地的裝配工藝順序要求貼上二維碼,司機裝車時用手機掃下二維碼,將相關數據信息提前發到港口的系統,車輛通過自動閘口後,系統會自動採集相關信息並發出指令,引導車輛到指定位置卸貨。貨物由駁船運達香港後,香港碼頭能根據江門高新港的預報信息、中建現場工地的裝配要求信息,有序安排MIC箱運放至合適的位置或地點,極大提高香港現場工地的裝配效率。

雖說有人工智能提供的眾多便利,但在項目初期,大批外地司機送貨集聚在港口,他們對場地不熟悉。高新港操作部副經理吳健波靠前指揮,給司機現場講解場內的裝卸要求、行走路線,參與現場交通流的疏導,經常一站就是一整天。

改良吊裝工具 24小時人工操作

標準貨櫃的裝卸,可以直接通過龍門吊進行,一名技術操控員可在後台同時操控多台龍門吊。但方艙醫院和隔離房兩種MIC箱的箱體尺寸各不相同,為提高作業效率,企業對吊裝工具進行改良,在同一吊具增設多個掛鈎點,根據貨物尺寸調整掛鈎方式,減少更換吊鈎的耗時;同時每台吊機下還安排4名工作人員進行現場操作,保證吊裝平穩,減少裝船過程中的貨物碰撞。「為此,企業在現場增加了60人,每天實行三班制,確保24小時作業不間斷。」孫發說,員工披星戴月、日曬雨淋,但始終堅持把保障貨物的作業安全放在首位,至今保持出港的MIC箱零破損的紀錄,非常難得。

◆社區隔離設施模塊化集成房屋和方艙模塊都不是標準貨櫃尺寸,需要安排專人在現場掛上掛鈎,然後吊裝上船。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寶儀 攝

37小時往返航程 提高駁船周轉率

另一方面,智能閘口系統與海關等監管單位數據實時對接,實現一道閘、多個用途同時監控,且江門海關各個科室24小時輪值,為援港物資搭建起綠色通關通道,還安排專人指導企業規範申報等。「正常情況下,駁船在江門高新港裝船時間5個小時,到香港航程時間12個小時,香港卸船時間10個小時,完成一個來回航程平均約37小時,加上江門海關24小時秒通關效率,大大提高駁船周轉率。」孫發說,這些措施有效緩解運力緊張的壓力,有信心五月中旬完成所有援港隔離房MIC箱的發運任務。

貨到即卸 船到即裝

已經忘記順利送出了多少艘滿載援港物資的船舶出港,但在江門高新港操作部經理陳健生腦海中,印象最為深刻的依然是第一艘船出發時的興奮和滿足。

3月1日下午5時左右,陳健生接到通知,中央援助香港的醫療物資臨時改從江門高新港發運。當天晚上10點,駁船準時靠泊江門高新港;3月2日零點32分,裝載方艙板房的運輸車輛陸續蜂擁抵達江門高新港閘口;下午5時,隨着最後一間隔離房裝上駁船,滿載163個方艙板房的「逸豐06船」駛離高新港,江門地區首艘滿載援港物資的船舶順利開出,踏上馳援香港防疫的征程。

「這是一次大考!」陳健生說,此次援港物資的出運,時間緊、任務重,存在貨物種類多而尺寸不統一、裝卸不能使用標準吊具、信息錄入量大等難點,加上是該類貨物首次在江門高新港出運,缺乏相關經驗,對碼頭的現場操作管理無疑是一次考驗。

接受任務後,陳健生第一時間將部門排班由日夜班調整至三班,確保24小時不間斷接收到港的援港物資和船舶裝卸。確保貨到即卸、船到即裝的同時,陳健生團隊還面臨着巨大的防疫壓力。應對夜間入閘車流量大增的情況,他及時調配人手至關鍵、壓力崗位,特別是加派人手協助司機登記測溫、做好路線指引、車輛綁單等工作,確保車輛安全有序進入港區裝船區域。結合貨物種類、尺寸、重量、類型、吊點等,陳健生還緊急制定接收流程、裝卸方案,保證裝卸環節的安全、快捷。

由於援港物資一直處於邊排產邊出運的狀態,出運的計劃性不強。從3月1日晚上至今,陳健生與其團隊一直處於「決戰」狀態:從入閘口安全防控、車輛疏導、岸邊裝卸,陳健生都常駐現場督導、協調,看着一批又一批物資順利發運,並將在香港抗疫發揮作用,陳健生很是滿足。

責任編輯: 許宣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