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江鑫嫻北京報道:鐘錶修復技藝是紫禁城內唯一沒有間斷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熱播,將鐘錶修復師王津、亓昊楠推進了大眾視野中。彼時,他們是宮中僅有的兩位鐘錶修復師。王津是故宮鐘錶修復技藝的第三代傳人,在古鐘錶修復組一幹就是40餘年。2021年,王津退休返聘,徒弟亓昊楠作為第四代傳人,開始負責鐘錶修復室的所有事宜。

亓昊楠的本科專業是機械自動化,對古鐘錶修復並不了解,一切都是從零開始。根據規定,初入故宮的第一年,修復師是不允許觸碰文物的。這一年,亓昊楠專攻理論知識並打下基本功。在師父王津的指導下,亓昊楠堅持反覆練習:拆裝現代座鐘、掛鐘以熟悉機械系統,找來朋友家的老式鐘錶練手……通過考核後,第二年才有機會接觸真正的文物。

從簡單的走時機芯,到複雜的運轉系統,亓昊楠逐漸可以獨立完成一座鐘表的修復。「我會揣摩鐘錶的內部設計結構,有時拆開後發現古人的設計比我想的更為精妙。」亓昊楠還清晰記得自己獨立修復的第一個鐘——法國風車輪晴雨表鐘,他花了約一個月時間恢復了它的功能。經過多年的歷練,他從「菜鳥」進階到了非遺傳承人,也深深的愛上了這份工。每當看到一言不發的鐘錶,經他的手,發出悅耳動聽的聲音,就是他最開心的時候。

「我最根本的責任就是要將手藝傳承下去,讓這門技藝後繼有人。」亓昊楠說,除了培養自己的鐘錶修復師以外,故宮還與承德避暑山莊、頤和園、瀋陽故宮等地的多個博物館建立了古鐘錶聯合修復室,為各機構培養更多鐘錶修復人才。亓昊楠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建立起由點到線再到面的架構,讓古鐘錶在更多地方「活起來」。

更多報道,詳見5月4日大公報。

(大公文匯全媒體供稿)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