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香港的未來,青年強則香港強。圖為香港維多利亞港。(香港中通社圖片)

文/高佩璇

行政長官選舉候選人李家超在宣布參選後,在多個場合表示「青年人是我們的未來,我十分重視青年政策」。他的選舉政綱有專門篇幅強調要「增加青年上流的機會」,值得肯定。

在宣布參選後,李家超會見不同青年團體,傾聽青年成長中面臨問題的解決之道。其中,香港青年聯會、香港菁英會等青年團體提交了一份《青年政綱建議書》。這是73個青年團體耗時一年多,收集整理3萬多份來自不同階層青年的意見。除了青年組織,還有不少民間團體、社會組織乃至個人,也分別向李家超建言,提出了關注青年發展的建議。

青年是香港的未來,青年強則香港強。青少年也是每個家庭的希望,孩子有希望,家庭必然有希望,社會和諧亦可期。

香港各界關注青年成長有必然因素,也有很強的針對性,與這些年香港出現的問題息息相關。如果說住房等民生困境是香港之痛的話,青年成長困境則是香港的另一份傷痛。

香港青年成長的空間出了問題。由於經濟轉型遲遲不成功,香港創新科技、高端服務業無法順利發展,導致大量青年只能從事低端的服務業,上升渠道少,成長空間窄,青年貧困成為社會揮之不去的夢魘。加之住房等現實問題困擾,令不少年輕人對前途迷茫。這樣的環境給了反中亂港勢力荼毒青少年的可乘之機,教育出現問題加上社會思潮中的歪理學說,令涉事不深、缺乏自主判斷力的青少年迷失了方向。

隨着香港國安法安定香江,愛國者治港選舉制度落實,撥亂反正的新局面為香港青年擁有晴朗且有縱深的發展空間提供新的契機,奠定堅實基礎。雖然新一屆特區政府在帶領香港重新出發時,有大量歷史積弊需要一一解決,但時不我待、重中之重的範疇中,住房醫療安老是關係民生的一翼,青年成長則是關係民心的另一翼。

客觀說來,解決青年成長的困境,除了解決土地、住房問題等外,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對香港未來具有決定性因素,政府必須知難而進,久久為功。

第一,必須以務實的施政舉措給青年予未來的信心。青年的成長空間,需要靠發展來解決。香港要發展,實現經濟轉型,創新科技產業得到長足進步是必由之路。青年一旦看到成長的空間在擴大,發展的機遇在增加,自然會提振信心,增強直面未來的決心和勇氣。這也是香港人心回歸的客觀基礎。

對此政綱有清醒的認識,希望「全面提升競爭實力,創造持續發展空間」。綱要強調要發展八大中心,包括四大固有優勢產業,和《十四五規劃綱要》支持發展的四個新興中心,同時發掘大灣區機遇,以具戰略性的目光進行經濟社會的長遠規劃,創造出更多元、更高質素就業機會,讓市民,尤其是青年人,搭上經濟高速發展的列車,實現個人理想,共享經濟成果。可以想見,當包括北部都會區等構想成為現實,香港青年成長的空間必然打開。

第二,政府對青年的支持也需要「以結果為目標」,先從一些具體可行的方向着手。除了政綱提出的幾方面外,新一屆政府還應考慮更多更務實的政策,鼓勵青年跨過深圳河,並適時成立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基金,為有志青年提供超越香港這個物理空間,以及創投資金的支援。在關愛青年成長上,政府可以更有作為。

第三,無論是知識及技能教育,還是認識國家的國民教育,政府需要有實實在在的計劃一步步推進。教育是社會的承續,是人類發展、社會進步和個人成長的必由之路。這方面香港有太多教訓需要記取。

隨着回歸25周年的歷史時刻到來,香港正邁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同時青年也迎來新的成長環境。新一屆政府更有條件引導青年一起參與這個偉大的時代。青年成長環境的開拓建設,有賴青年積極參與。在自強努力與社會各界關愛下,香港重新出發,青年不僅不能缺位,更要成為先鋒——為香港的明天,也為自己的未來。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汕頭社團總會主席)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