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第六屆行政長官選舉將於5月8日舉行,行政長官候選人李家超今早(29日)舉行政綱簡介會,並且邀請地區及基層代表出席。他公布,政綱有四個綱領,第一是強化政府治理能力;第二是土地和房屋供應方面提速、提效、提量;第三是提升香港競爭力;第四是建立關愛社會,重視青年發展。以下為李家超政綱簡介會實錄全文:

4月29日上午11時,第六屆行政長官選舉候選人李家超在灣仔會展中心舉行「同為香港開新篇」政綱簡介會,邀請地區及基層代表出席,黃芷淵主持。

一、李家超簡介政綱

各位市民、出席今天會議的朋友,感謝大家今天收看和出席我的政綱簡介會。我邀請了許多地區和基層代表,因為我是關心地區和基層,所以很感謝今天出席會議的人士。過去三個星期,我收集了許多寶貴意見,探訪了基層家庭,拜訪了不同組織,他們給我機會解釋施政理念,同時給了許多意見,特別感謝許多選委和不同界別人士,他們很關心我的選舉。我感謝每一位給意見的人士,及競選辦同事馬不停蹄、不辭勞苦同我一起做選舉工程,見大家收集意見,共同與我寫成今天的政綱。

但我必須強調,政綱畢竟篇幅有限,縱然有些範圍未能全部涵蓋,不表示我不關注,我會用其他機會向大家解釋在其他方面我的想法和工作。當然,我若成功當選,在日後的施政報告裏會詳細一一交代。

李家超4月29日舉行政綱簡介會公布政綱。(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麥鈞傑 攝)

我的政綱已經印好了(展示),歡迎大家拿來慢慢看,也會用網上版本,希望大家花點時間看我的施政理念。

我希望用今天的時間同大家扼要講政綱的四個綱領:強化政府治理能力,土地和房屋供應提速、提效、提量,提升香港競爭力、強調持續發展,建立「關愛社會」、重視青年發展。

綱領一,強調強化政府治理能力。我要提升管治能力,增強政府的執行能力,團結各界共同解決社會問題。同時奠定穩固的基石,讓我們向前發展時無後顧之憂。

提升管治能力方面,我第一是強調行政和立法關係,我們要有良性互動,多些溝通協作,確保在立法會解釋清楚施政理念和措施,得到立法會支持,共同為香港做事。我會經過政府架構重組、完善政治委任官員設置,讓政府工作更加有效。架構重組方面,我對銜接政府的方案是傾向性態度,但有些環節我還要同特區政府商量下,包括特首辦的一些崗位等。但無論如何,我都會同現屆政府充分溝通,也感謝他們表示予以配合。無論溝通後的方案如何,必會公布細節,按所需程序去推進。當然,必然會在立法會充分討論。

我會強化政策研究和統籌能力,因為任何政府的措施都必須有充分的政策研究基礎,執行時要通過不同部門,統籌能力必須強化。

我會增強政府的執行能力,加強團隊精神,以結果為目標共同解決問題。我會要求做領導的官員在問題初期醞釀時主動介入,作適當指導和指揮。我會就指定工作制定目標,讓各部門和同事知道某一領域的進度和結果如何。

我會加添一個新的「應急動員機制」,在現有動員機制基礎上,希望若須對付新的危機,新的動員機制會確保有一個肯定的動員公務員人數數目及時間性要做到「零差別」。簡單說,新的動員機制在風險評估方面若要求某個級別,我將要求不同部門提供一個指定數目的公務員、集中指揮,讓我們可即時應對危機,在數目和時間上都做到最肯定、最好。

我會團結各界一同解決問題,特別是社區,我會加強在地區基層的組織和團體的聯繫。我會在18區成立地區服務和關愛隊伍,建立系統性的義工網絡,確保我們要動員時在數目、人員能力和背景等有充分認知,可發揮最大力度。

我會廣泛吸納人才進政府不同崗位和組織,包括諮詢架構等。同時,我會奠定一個安穩的基石,讓大家可無後顧之憂向前邁進,包括在不同領域做全面風險評估,確保有有效預案,提高安全係數。

當然我也會履行基本法下23條立法的憲制責任,適時推動有關工作。

大家可看到,我會通過提升管治能力、增強政府執行能力、團結各界特別是社區共同解決問題,同時建立一個非常良好的「保護網」,無後顧之憂全力向前。

李家超4月29日舉行政綱簡介會公布政綱。(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麥鈞傑 攝)

綱領二,土地房屋提供方面,全面提速、提效、提量。第一,要精簡程序;第二,加強統籌;第三,用多元多方法尋求發展;第四,基建先行。

精簡程序方面,我現在會提倡一個新的「公屋提前上樓」計劃,這是創新思維,我們會針對某些公屋項目,若其建造期間如有一棟或兩棟建好,但因其他配套未到位通常不會開始入伙,但我會批准入伙讓輪候市民有選擇。若TA希望優先解決居住環境和面積、不介意未有充分提供配套(如交通、購物不便),我會讓其提早上樓。目標是希望縮短(輪候)時間,約1年左右。

另外,我會全面運用市場力量加快做基層。我會精簡行政或法律程序,確保與時並進。我知道現屆政府在城市規劃方面正在想修例方案,但我希望在不同環節和程序可精簡,別重疊,與時並進,在需要時提出修例改善環境和政綱。

我會運用創新科技加快建築,如用MIC(集裝箱組裝)、BMI(電子化申請、文件、審批過程等)。

加強統籌方面,我會成立由司長級官員領導的兩個組——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土地房屋供應統籌組。前者以工作為目標,包括審視和研究創新思維的「公屋提早上樓」計劃,看哪個項目可執行此計劃,我也會要求該工作組在新一屆政府上任後第100天提交初步報告看在哪些方面可進行的工作方案,達到提速、提效、提量建公營房屋。後者要審視整個造地(由生地變熟地、由熟地變到建造房屋)整個過程涉及的部門、流程,看如何整合和統籌,確保每個環節提速提效提量,政府部門除了是監管者還是促成者,所以我對該工作組有很高期望。

我會多元、多方面發展,「北部都會區」「明日大嶼」都是我們很大的計劃,不但提供大量土地,也是很大的載體,讓我們規劃好建成香港作為宜居和發展的優質城市。這兩大計劃我們會出全面審視和部署,我也會留意其他領域可做啥,包括綠化地帶等。我們強調同土地持有者共同開發土地的重要性,當然若有適當情況需要運用《收回土地條例》也會考慮。但我強調社會共同解決問題,我也看到很多持份者很積極提供解決方案。

我會主張基建先行,因其帶動不同活動產生最大效益。在基建項目上確保達到最高的協同效應,特別是與深圳、大灣區的發展,所以我們必須謀劃好同深圳的基建對接,我也會審視各個鐵路的建築建議,盡量推動它們發展。

在土地房屋供應方面,要做到提速提效提量,將要通過精簡程序、加強統籌、多元多方法發展、以基建先行為原則,來整體謀劃。

綱領三,提升香港競爭力、持續發展,包括:鞏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提升其優勢,發展香港成為創科中心、帶動經濟轉型。

我會以「北部都會區」成為新的發展引擎,成立部門專責就其規劃和發展作全盤考慮,讓大家知道短、中、長期如何讓北部都會區成為宜居、宜業、有保育、高質素的生活區;也會利用該都會區同大灣區特別是深圳產生協同效應。

我會塑造香港成為文化之都,推動多元創意經濟發展。我也會利用好法治優勢去強化不同的法律服務,特別是區域法律爭端解決中心。我也會做好一向香港多元發展的優勢,讓香港在多方面自由發展。

在政綱裏,這六大主軸我是詳細交代了不同的政策目標,如在金融中心方面有9個政策目標,大家可細心查閱。

但我想解釋,在提升競爭力方面的三個考慮。首先,固有優勢如何鞏固、強化、提升,如我們是離岸人民幣中心,如何做大做強、幫助國家人民幣國際化等,都需利用固有優勢去強化和提升。

當然,更重要的是利用好新的機遇激活發展,將經濟提升到新台階。我們會建造國際創科中心,無創科就無未來,畢竟全世界都以創科為目標、不進則退,香港不會等也不能等。我們會在創科上全面發展,通過創科在不同領域創造新經濟,工業可再工業化,不同領域可提升價值。例如塑造文化之都,這既是國際的也是大灣區的文化之都,香港已定位發展成為中外文藝交流中心,我們兩文三語、同世界充分接軌等優勢,把藝術和其他活動帶來香港,「文化之都」目標是大灣區和國內有任何展覽、文藝表演首選香港,這也是我們利用新機遇創造另一個新高峰。

第三點更重要,我們的優勢是香港的獨特性,別無他地。香港面向國際,同國際連接、包容,緊密的溝通,我們會繼續加強香港國際城市的優勢。更重要的是內地作為我們的「腹地」,我們有內地的機遇,因中國是第二大經濟體也是將來世界經濟活動最大引擎,這得天獨厚的優勢需永遠記住和發揮好,在國家和外國都沒其他地方同時有連接世界、進入內地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橋樑的優勢,我們會用好。在增強競爭力上,我強調各方參與,有信心在此優勢下會有市場、資金和人才。

綱領四,建立「關愛社會」,重視青年發展。包括:優化醫療護理,重視安老助弱,提高教育元素,重視青年發展。

醫療護理方面,目前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強化醫管局應急機制,確保應付另一危機時該機制可在時間上「零交接」,動員人手方面有肯定性和可靠性。我也支持醫管局擴展和增加人手,盡量利用新的應用科技提供服務,包括遙距醫療。我也認為中醫發展對香港整體醫療系統有積極作用,如應對疫情時知道中醫可防範輕症變重症、重症變死亡,中西醫一起治理也有許多新空間可考慮;事實上註冊和表列中醫約有1萬人,西醫1.5萬人,加起來的人力相當重要。

當然,確保市民健康發展,基層醫療系統建設很重要,因除了治療,最重要的是管好身體健康,免於不必要病痛。基層醫療的好處是可在基層層面市民得到許多有效信息、知道自己身體狀況,大家一起管理好身體,特別是防範高血壓、糖尿病等,加上家庭醫生制度,許多人在身體管理和整個社會健康管理上幫助很大。

我重視安老和助弱,提出一個解決跨代貧窮的試驗計劃,其理念是在我探訪基層家庭時,單親媽媽和讀中學的大兒子同我交流時,感到他的學習環境、條件、機會均不理想。我提出一個試驗計劃、千人計劃,幫助1000個住在劏房的初中生,讓政府、企業和非政府組織共同設計一些方案和計劃幫助他們,包括設計一些活動、培訓的可能性、增強他們自信心和實行規劃,提供好的學習環境、提供資助;更重要的是企業參與,希望成功的青年企業家或管理人才可做這1000人的導師。該計劃為期兩三年,每年都作檢討,也會定目標去衡量計劃成果並改善。

我會落實合併「長者生活津貼」,讓其只需符合基礎的生活津貼審查即可拿到高的生活津貼份額。我會優化「長者社區照顧服務計劃」的服務券,更好提供在家的安老服務。我會檢討外判制度,確保承辦商的員工付出努力後得到應有的薪酬。我會改善勞工待遇和居住環境,提供一些高質量就業機會,通過剛說的提高競爭力方案創造一些更有質量的崗位,也在剛提及的在土地房屋供應工作之後提供更好的居住環境。

教育方面,我重視將教育的內涵提升,特別是教師專業操守和培訓,因教師是許多學生學習榜樣,為人師表如何做到更專業,我會很重視。

我會提高國家意識和民族認同,推動「STEAM」(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計劃,這也是配合我剛說的提高競爭力,讓學生完成課程後,除了學術方面知識也有一些應用技能即時符合市場、企業工作需求,直接讓企業有人才,沒有配對方面問題。

我更會推動「終身學習」的文化,因科技對於香港、世界的衝擊,會讓不同崗位有不同需要,所以終身學習是每個人確保生活質素和競爭力提升的重要文化。

我會向青年發展方面做多工作,首先制定青年政策和發展藍圖,提供更多職業培訓和就業機會,培育愛國愛港新一代,增加他們在國際或內地的實習機會。

通過醫療護理、重視安老助弱、提升教育元素、重視青年發展,我希望建立一個「關愛社會」,青年可實現夢想。

我宣布參選時提出的三大施政理念:以結果為目標解決不同目標、全面提升香港競爭力、奠定香港發展的穩固基石。這都貫徹在我剛介紹的政綱裏。

各位市民,我參選行政長官最大的推動力是我對香港的信心。我深信香港經過過去三年的困難和磨練,會變得更有活力,我們奮發自強、重新出發。香港會是一個安定、穩定的社會,會多元、包容、充滿希望;我會帶給大家一個會做事、做成事的政府,我會以誠懇態度多聆聽溝通;我會凝聚社會各界的力量,大家團結起來,共同解決問題,同為香港開新篇。多謝大家!

二、觀眾提問環節(譚耀宗主持)

譚:有朋友問「是否會為社區管理建立一套官民合作的長久機制?在地區管理方面加入更多熟悉區情的地區人士參與,更有效地將民間社團力量配合政府政策的實施?

李:多謝譚sir和這個提問。這個建議絕對正確。我很重視社區和政府共同努力為社會服務,當然政府有領導作用,我們會帶頭鼓動社會力量,但最終解決問題和落實政府措施,地區發揮很大作用。首先地區可解釋政府政策,第二可協助政府推行政策,而更重要好的是地區可讓市民得益最大。抗疫行動已充分表明地區網絡在推動整個抗疫工作時發揮的效力,如我派物資包時感受到地區包裝和派發的團結力量。

我的概念是不僅要將這些力量團結起來,還要將其系統化。所以剛講的政綱提及,除了增強同地區聯繫外,還要建立18區社區服務和關愛隊伍,我會系統化及恆常化該網絡,以確保遇到抗疫或一些不幸災難事件時,動員時有多少人、他們長處和技能是啥,可以做的事變得更有把握;平時則可做些關愛服務,如照顧長者、推動慈善活動等。

更重要的是,建立這個網絡後,聯繫和溝通更有效,政府也知道社區需求、更加貼地。其實建立這18個服務關愛隊與我剛說的理念一致,共同解決問題、同為香港開新篇。

(現場鼓掌)

譚:一位朋友關心房屋,問「房屋仍是香港市民普遍關心的問題,新一屆政府如何着手?」

李:房屋問題的確是社會極度關注的問題,我探訪不同人士或組織,收集的意見房屋占絕大多數。這也是解決不同問題的鑰匙,如扶貧方面公屋供應起關鍵作用;房屋也會讓家庭和諧、變得有希望,青年發展因有安居之所可更加全面。

但房屋問題蹉跎了20多年,我們有很多大辯論,討論了很多方案,但我覺得政府必須坐言起行,我的理念是提高政府執行能力,提速提效提量,精簡程序、有效統籌,創新思維提出「提早上樓計劃」。方案可繼續討論,但必須行動,這也是我建立兩個組去跟進工作的理念和目的。

我深信會帶給大家有執行力的政府,其將在精簡程序和統籌工作上做到成績,在提速提效提量上讓大家見到實際成果。

觀眾提問環節,李家超向在場人士揮手致意。(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麥鈞傑 攝)

譚:有人問「在圍繞提升香港競爭力、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積极參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方面有何新的舉措?」

李:我在政綱裏提及的「六個主軸」,相信大家都看到了很多融入大灣區、加強香港競爭力,方向已經很清晰了。當然,融入大灣區不同領域,剛介紹了創科很重要,我們有許多優勢。包括基礎研究,將其轉化成產業和商品已有很好成績,但更重要是產業化及有完成產業鏈,所以大灣區正是香港與深圳等其他城市共同發展的強大機遇。另外我剛說的將香港發展成「文化之都」,正是大灣區帶來的機遇,利用好大灣區接軌國際,香港前途無限。

在幫助不同人士進入大灣區、特別是青年,首先要提升青年「裝備」自己,讓其有競爭力、有理想、更明白如何設置個人生涯規劃;再者,提供許多資訊予有希望進入大灣區的企業和人士,讓其更了解發展機遇在哪、若有疑慮怎尋求資訊,在大灣區利用現有港人或企業提供有效資訊,這方面都要努力,已有許多人在做,也有許多很貼地的方法。這正是「同為香港開新篇」,大家共同幫助不同領域的人發展大灣區機遇。

譚:有人問,你三大理念中提及「以結果為目標」,怎樣平衡「程式主義」和「以結果為導向」間的關係?對於當前部門與部門間銜接不暢的問題有何解決思路?

李:剛提的就業,必須強調要增加本地就業的機會和優勢。剛說的「香港發展成為創科中心」正是要加強本地就業,將本地青年培訓成為STEAM人才正是將其能力配對到香港一些企業需求的學生及人力資源。我說的「終身學習」也是加強人們競爭力,讓香港就業更成功,每一個新的職位有更多含金量、發展量等元素。所以在就業方面,當然要用好大灣區發展空間,但本地就業要做好,教育、整體培訓方面都要做好。

至於結果為目標與程序不違背,程序的目的是確保達致一個較肯定的結果,但多年來,我們的做事方法、市民期望均已改變,如何與時並進、優化程序?簡單說,十多年前沒人講手機,做事方式已改變,這種過時的程序難道不檢討嗎?相信大家很認同,要符合程序,但更要經常記住,要有結果才能真正讓社會和市民受惠。

另外,我剛提出的很重要一點,政府部門有監管,確保所有行業依規矩做事,也有責任做促成者,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所以在程序和發展、改善市民生活並不違背,只是需要與時並進檢討一些過時和重疊的程序。我很有信心當選後,政府部門會認同我們在程序上作檢討,因為每個公務員參與政府工作都希望做出成果,讓市民感受到他們的工作的確是為了市民福祉。所以在理念一致下,我對於精簡和改善程序而又達到結果,我是很樂觀且很有信心。

(現場鼓掌)

譚:本來有些問題要問,但因時間關係問到這裏,以後還有機會,多謝!

李家超手持政綱與譚耀宗合影。(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麥鈞傑 攝)

李:我們合個影吧,這麼難得。

(李家超持政綱與譚耀宗合影)(完)

點此查看李家超政綱全文

責任編輯: 蔡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