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龍是第一種擁有飛行能力的脊椎動物。(圖片提供:Julius T. Csotonyi)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香港中文大學領導的古生物學研究團隊最近分析一種古代翼龍的化石鐳射螢光成像,發現其身體構造能夠讓牠們同時利用雙足和雙翼的力量飛離水面。是次分析揭示,這種與生俱來的天賦最早可追塑至1.5億年前的侏羅紀時期,較以往的發現推前3000萬年。

Aurorazhdarchid是生活於侏羅紀晚期的一種小型翼龍,其翼展只有約40厘米。科學家相信牠們擁有在水面起飛能力,這樣才能令牠們在天空翱翔。不過水的表面張力會像膠水般把物件吸着,體型細小的生物所受影響較大。故此,科學家一直未能理解這種小型翼龍是用什麼方法從水面起飛。

小型翼龍Aurorazhdarchid化石顯示其骨骼及相關軟組織。(中大圖片)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文嘉棋以及他的國際團隊,利用嶄新的鐳射螢光成像技術,分析小型翼龍翅膀及足蹼上的細節。團隊將這些研究數據輸入空氣動力學模型,並推算小型翼龍的身體構造能讓牠好像鴨子一樣利用四肢在水面起飛,以擺脫水面張力的影響。

這項研究發表前,科學家曾認為只有在海邊居住的大型翼龍才具有利用四肢在水面起飛的能力,例如在巴西發現、翼展長達10多米的Anhanguera翼龍。

責任編輯: 蔡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