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蕭景源)香港經濟因一波波疫情受重創,有騙徒覷準失業率高企及網購流行機會,在社交平台和手機應用程式上廣招居家工作賺外快的刷單員或搶單員筍工。騙徒冒充本地知名網購網站,聲稱希望求職者扮買家點擊購物以谷高商家名氣,只要手指郁一郁就有佣金收,但受害人在完成任務後,騙徒即消失。警方更首次發現海外騙徒參與搵工騙局,由香港同黨利用科技隱藏其真正身份,令警方難查黑手和追贓。警方日前採取「熾輪」行動拘捕11人,涉最少騙取37人合共460萬元。

被捕11人包括7男4女,年齡介乎18歲至74歲,包括4名求職詐騙案集團骨幹及一名網購詐騙案骨幹,其餘6人涉開傀儡戶口替騙徒處理贓款,分別涉嫌串謀詐騙及洗黑錢罪,當中4人已被落案起訴,其餘7人保釋候查。



警方調查發現,網上求職騙案在疫情期間有所上升,主要是騙徒利用疫下失業者心急搵工的心態進行詐騙。騙徒在不同社交平台或透過電話短訊發布招聘廣告,以搵快錢及居家工作等字句作招徠。

求職者匯款後 騙徒即消失
騙徒會冒認是本地知名百貨公司,但實際上騙徒用的是模仿本地網上購物商店的假網站,並聲稱聘請刷單員或搶單員,透過購物次數來提升賣家銷量紀錄,承諾交易後會歸還本金及提供佣金作回報,但要求職者先購買特定數量的貨品,包括日用品及名貴產品,並將款項匯入指定銀行或儲值支付工具戶口等。不過,當求職者匯款後,騙徒就會失去聯絡,求職者的本金和佣金全失。

有網購騙徒則專門在一些關注防疫用品的網上社交平台刊登售賣防疫相關產品廣告,訛稱以低價發售快測包或防疫藥品,要求買家預先付款及以疫情為由拒絕面交。當受害人匯款後,騙徒便失去聯絡。
警查多個目標地點拘11人
警方在本月21日至22日,展開代號「熾輪」行動,搜查全港多個目標地點,拘捕兩個詐騙集團合共11人,最少涉由去年12月至今年3月,全港34宗求職騙案及3宗防疫物品網購騙案,金額達460萬元。
警方更首次發現本地騙徒在家中設置一些電子裝置,利用VPN虛擬私人網絡,協助身在海外的騙徒隱藏真正的IP(網際網絡協定),以便假扮人在香港,但其網上紀錄難以追查,令警方調查出現困難。警方在行動中,共檢獲8部電腦、15部手提電話、10部路由器、9張銀行卡及46份銀行文件等。
新界北總區重案組總督察武少禧昨日表示,警方注意到有騙徒要求受害人安裝手機應用程式,有機會令電話內的資料被盜取,市民應該加倍警惕。另外,市民在網上購物時,應光顧信用良好的賣家,或經官方銷售渠道購物。市民付款前應該要先清楚賣家資料,包括電話號碼、銀行賬戶號碼及其專業名稱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