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團長」蔣雯婕給居民上門派發團購物資。 受訪者供圖
◆「上海團長」蔣雯婕。 受訪者供圖
◆ 團購物資進小區後,必須保障最後100米內安全無污染送達居民手中。 受訪者供圖

當24小時客服 身兼採購財務質檢調度搬運多重職責

如果不是疫情,蔣雯婕可從沒想過自己也會有當上「團長」的一天。上海的封控還在持續中,小區內居民「嗷嗷待哺」,每天在業主群裏,不時有人冒出來說家裏缺物資了。如何將這些物資匹配進社區,成了蔣雯婕開始考慮的問題,「很多人缺菜、奶、蛋等生活必需品,甚至衞生紙、洗衣液、嬰兒尿布等日用品都告急了,所以我們決定開幹了!」

在過去兩年多時間裏,內地不少城市的民眾都有組團團購、出任「團長」的經歷。不過,上海本輪疫情出現的供應問題,令「上海團長」成為熱搜上的特殊人群。「全天24小時客服,兼採購員、財務、質檢員、物流調度員、搬運工,甚至還得充當心理輔導員、安慰團員。」雖然很累,只要每次看到物資順利抵達,「團長」的努力成為居民的保障,也就是最開心的時刻。疫情之下,這樣的社區互動,為困境中的城市帶來溫暖。 ◆香港文匯報記者 孔雯瓊 上海報道

晉升「團長」後,蔣雯婕才切身體會到需要克服一重又一重的難關。「小區幾位居民和居委會溝通後組成了一個團購委員會,我當上了『團長』,之後就要根據政府的規定,將團購的相關物品信息報委員會批覆。」看似簡單的一句話裏,已經包含着很多工作量了,社區外面的商品琳琅滿目,但不能抓到籃子裏的就是菜,類似大型供貨商盒馬、叮咚之類很難插進隊購買,小型供貨商需要非常仔細地甄別。「需要核對商家資質證明文件,運送貨物的通行證等。但即使是小的供應商,現在也非常搶手,他們的電話非常難打進去。」蔣雯婕從未料到,從第一步聯繫供應商開始,光是打電話就是一個麻煩,時常打不通或者對方電話永遠「正在通話中」,蔣雯婕這才明白有多少團正在「搶」這些資源,即便打到手機發燙電量驟減也要持續不停地撥號。

「團長」需要不停解釋安慰

之後的過程也好似在邁過一個又一個坎兒,開團「接龍」,不是所有人都使用過「接龍」小程序。蔣雯婕表示,「有些老年人沒有玩過,就需要我特意去關照。」蔣雯婕所在的小區,有一戶人家只有奶奶帶着小孫子,老人家對互聯網不熟悉,這種情況「團長」就得上門指導。蔣雯婕先告訴奶奶接龍是什麼,再教會她怎麼參加,並特意加了她的微信,每次接龍會發微信提醒這一老一小:「開團啦,趕緊去群裏接龍。」當然,團裏也有其他一些不省心的情況,難免有些「選擇困難症」或者「拖延症」街坊,不停修改購買數據,或下單後遲遲沒有付款,這時需要「團長」發話,「盡快完成付款,盡量確認好自己的需求,不要多次修改。」從組團到拿到貨一般有2到4天的周期,其間難免有人心中焦慮不停詢問,「團長」又需要一次次解釋並安慰居民稍安勿躁。

防疫不到位絕不派貨

「別以為這些瑣碎的問題就是全部困難了,最難的還要算貨品到達小區後,最後100米的配送。」「最後100米」,這是人們最近時常聽到的一個新名詞,現在可以用一名「團長」的視角來解釋這裏面的為難之處,「由於防疫用品的不足,往往是造成延誤配送的主要原因」,蔣雯婕坦言,「疫情期間安全永遠第一,因此務必要保證物資在最後100米中沒有受到污染,從卸貨一刻起,就需要有足夠的防護服、消毒液、手套等。」雖然居委會盡可能安排一些防護服給到配送人員,但還是會存在供不應求的情況,團長需要積極協調想辦法湊齊所有裝備。實際上很多團購進社區的物資都會遇到類似問題,一方面居民看到貨了開始迫不及待,一方面防疫不到位就絕對不能貿然派發,「團長」這種時候往往要拿出魄力和果敢,一頭穩住人心一頭馬不停蹄地尋防疫用品,兩頭都要顧及,此番忙中求穩、快中求細的感覺,也只有當過「團長」的人才能體會。

相互配合才能渡過難關

好在萬事開頭難,經歷過第一次的開團經歷,蔣雯婕此後對團購駕輕就熟,小區裏也接力式湧現出更多的「團長」,組團數量更是高達了10多個,包括蔬菜、肉類、牛奶、水果、調味料、雞蛋等物資。在她看來,組團是一種很好的互助方式,除「團長」們的自告奮勇外,她所在的小區裏不少年輕業主都表示願意做志願者完成配送任務。蔣雯婕認為,開團成功的訣竅是關注、了解居民的需求,但也要平衡好,不能什麼要求都答應,疫情期間還是以生活必需品為主,特殊時期只有「團長」、「團員」相互配合,一起努力才能渡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