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當頭,沒有一片樹蔭;暴雨傾洩,沒有片瓦遮頭。這是在位於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社區隔離設施工作的人們,日日需要面對的挑戰。不少人的臉、手臂被曬得黝黑,戴口罩的部分卻又是原本的膚色。他們卻沒有一個人叫苦,沒有一個人喊累。「這是很有使命感的一份工作。」他們不約而同地說。

方艙醫院不少工作人員臉上亦留下了口罩的印記。

【工作12小時的保安:院友感到開心 是同事的源動力】

蔡國樑,是港珠澳大橋方艙醫院的一名保安,同時也是一名已康復的確診者。來到方艙醫院之前,他從事的是零售行業。在他眼中,這裏並不像醫院,「這裏更像一個社區中心或養療中心,所有的同事都是以親切、熱情的態度去照顧大家,像隔壁鄰舍般相處。」

蔡國樑,港珠澳大橋方艙醫院的一名一線保安員。

作為一名曾經的確診者,蔡國樑知道方艙醫院的珍貴之處。香港第五波疫情持續近3個月,確診個案終於由高峰時的每日過萬宗回落至千宗,到達疫情防控關鍵點。在疫情最猛烈的那段時間,因為沒有足夠的隔離設施,很多確診者只能被迫居家隔離。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曾針對香港疫情給予意見,認為除了預防傳播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將患者和健康人分開。因此,用於隔離和治療輕症患者的方艙醫院成為必須。

在中央的支援下,多批內地醫療團隊馳援香港,中央更調動各方資源為建設方艙醫院提供保障,從青衣、新田到港珠澳大橋方艙醫院,六個方艙醫院火速建成並陸續啟用,為香港提供超過兩萬個隔離床位,應了鍾南山那句,「中國內地和香港特區,對待COVID-19的指導思想,就是很明確,生命至上,健康至上。」

中央援建的方艙醫院(航拍視角)。

作為方艙醫院的保安,蔡國樑每日見到不同的確診者的入住與康復出院。他分享到,有些院友剛進方艙醫院時,會覺得陌生、無助,但其實大家都知道,政府做這件事,是為了市民的健康着想。「你進來方艙醫院隔離,為自己之餘,更是為了家人和整個香港的市民。」

為了照顧確診者的入住感受,做好服務,方艙醫院設立24小時熱線電話,盡力做到有求必應。有些小朋友初初進來時,童言無忌,會抱怨方艙醫院没地方玩。「短暫的時間你會覺得,失去了有些平時的生活樂趣,但到你長大那時,回想起來,你會覺得失去這種一時的玩樂,換來的卻是長久的健康和大家的平安。」蔡國樑說,在方艙醫院最重要是養好身體,早日離開,過回正常的生活。

員工們為確診小朋友量身定制的「方艙號」,讓入住方艙的他們不再孤單。

「短暫的隔離與分別,是為了今後更長久的團聚。」作為每日工作12個小時的保安員,蔡國樑雖然忙碌,但卻認為非常值得,覺得這份工作充滿使命感。「我們作為保安,站在抗疫的最前線,雖然每個人都是出一分微薄的力量,但是積少成多。」他說,大家的辛勞,只要能讓每位院友離院的時候開開心心,一句「辛苦你們」,就是我們所有同事的源動力,是能夠支撐下去的一種莫大的鼓舞。

說到這,蔡國樑笑了笑,「我們香港人,是獅子山下的一家人。」

保安局防疫特遣隊走進方艙醫院,盡力為市民提供24小時的貼心服務。
市民辦理出院手續。

【在方艙工作的康復者:更能理解院友 提供窩心服務】

陳媚和鄧永俊,是港珠澳大橋方艙醫院的衞生防疫員和衞生監督。他們主要負責方艙醫院的清潔、餐飲物資運輸和日常對院友的照顧。和蔡國樑一樣,他們也是康復的確診者,這讓他們更能與入住院友感同身受,從而能更好地幫助入住者,做好開導工作。鄧永俊提到,所有方艙醫院工作人員都會盡力去關心院友,「可能有些東西第一時間無法提供,但亦會逐步改善服務,滿足入住院友需求。」陳媚說,在方艙醫院這裏更加多的,是關心和幸福。

左為陳媚,右為鄧永俊,是港珠澳大橋的衞生防疫員和衞生監督。

「因為我確診過,令我能夠理解確診者、院友的心路歷程。」陳媚道,確診者入院時,一切生活所需品已經準備齊全,「他們剛進來的時候,心理上反而會有些無奈和無助。」這時,陳媚就會盡自己所能去幫助他們。

作為最早一批的陽性患者,陳媚在家確診後,面臨醫院沒有床位、方艙醫院還未建立的困境。擔心傳染給家人的她,不知怎麼辦才好。「當時是資源最不足的時候,很想進來方艙醫院這些地方,都沒有機會進來。」陳媚認為,雖然有些院友進來的時候感到無助,但其實他們已經很幸福,至少不用擔心傳染給家人和身邊的人。

每一位院友去完洗手間,工作人員都會即刻清洗。

康復後,得知方艙醫院需要協助,陳媚二話不說就報了名。來到這裏工作令她更加安心,幫助人的同時,亦都幫到自己。鄧永俊也說,家人都非常支持自己做這份具有使命感的工作。「現在回到家,家人反而會問你,累不累?辛不辛苦?」比平時更多了一份關心和愛。

做一個健康人,和家人平平安安過日子,是陳媚這段時間以來想得最多的心愿。「生命很無常,有人可能平時身體很健康,確診後卻有很大的併發症。」因為疫情,陳媚與家人、朋友的聯繫變得更加緊密。就算家人和身邊的朋友都很健康,陳媚也會忍不住問下他,「最近怎麼樣?」她說,當失去了健康的時候,才會珍惜健康是如此寶貴。

入住方艙醫院的院友手寫給工作人員的感謝信。

【失業再就業的防疫監督:有院友不想走 「想多住幾日」】

「這裏每一個洗手間,都會有兩名同事負責,每人去完洗手間之後,都會即刻清洗。」

「派飯方面一定會確保飯菜,第一時間派到住客的手中。」

「你吃齋的,我們有齋餐;不吃牛肉的,我們有雞肉、豬肉;糖尿病也有糖尿餐。」

確保每日的飯菜能「熱乎乎」地送達至每位院友的手中。

作為港珠澳大橋方艙醫院的防疫監督,高青雲和吳洛謙每日的工作,就是提供全方面服務,讓入住者更加舒心。短短幾句話語,能夠感受到的,是他們真切的用心。高青雲分享,入職方艙醫院的這一個月裏,甚至碰到有院友不想走的情況,「他們說這裏太好了,想多住幾日。」

來到方艙醫院的頭幾天,由於工作投入忘記防曬,短短數日,他們的手臂已經被陽光曬到黢黑脫皮,臉上也留下了口罩的印記。但曬黑的皮膚下,是欣慰的笑臉。能讓所有人堅持在這樣的戶外條件下工作,離不開家人的支持和同事的互相鼓勵。「臉曬黑了,心更暖了。」高青雲說,「在這樣的天氣、這樣的環境下,一定要一條心。」

手臂被太陽曬成了兩個明顯反差的顏色。

過去分別從事航空業和文職的高青雲和吳洛謙,受疫情影響成為疫下失業者。而今,他們在防疫監督的崗位上發揮自己所長,各自作為隊長帶領一群抗疫前線人員。高青雲看看周圍一間接一間的隔離病房說,雖然防疫監督這份工作的合約,有六個月,但內心其實都不想這麼久。「如果太久的話,代表更加多確診的人,不想再見到這樣的情況再次發生。大家都想快些團結一致,搞定疫情。」

疫情改變了他們,不僅讓他們為社會付出的意願更強烈了,也改變了他們今後的道路,讓他們更想從事能夠幫到人,幫到社會的職業。高青雲和吳洛謙不約而同地說,未來投入其他工作,都會繼續貫徹這份香港人的精神,「幫到人、幫到香港、幫到社會。」

夜以繼日地堅守在抗疫崗位。

這是一場面臨巨大困難的挑戰。當疫情來襲,無數人捨小家為大家,選擇守護自己熱愛的城市,一個個守在抗疫崗位的無名英雄,日以繼夜、義無反顧的付出。他們在困難中守望施援,重喚人們對美好和希望的嚮往,以他們的付出和真心,助力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街道會重返熱鬧,香港會再現繁華。等到方艙醫院休艙的那天,希望如約而至的,還有疫情過後,健康平安的你。當人們提起這場戰疫,定不會忘記獅子山下這群不輕言放棄、樂觀拼搏的抗疫一線人員。

他們,戰鬥在方艙。

入住方艙醫院的院友手寫感謝信。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茜茜子、蘇婷報道 / 視頻剪輯:茜茜子;視頻攝製:茜茜子、任青、蘇婷、Viki)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