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疫情不單打擊企業經營,還影響到企業的審計,未能如期公布業績。港交所( 0388)公布,昨日有32間上市公司未能於3月31日前刊發業績公告,故昨日需要停牌,其中受疫情影響審計的有14間公司;另有192間上市公司的審計工作受疫情影響,但在港交所寬限下,股票仍可繼續交易。而去年同期,利用有關寬限的公司僅有約27間。◆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紹基
昨日有多達32隻股票,由於未能在3月底限期前,刊發業績公告而被停牌(不包括長期停牌的公司),該所指出,當中受疫情影響的上市公司僅14間,這些公司未能發布未經核數師同意的初步業績、管理賬目或關鍵財務信息,唯有停牌。
聯交所表示,將致力維護公平、有序和持續的市場運作,繼續積極監察事態發展,並與相關發行人溝通,以協助他們全面遵守上市規則,盡可能縮短其股票的停牌期。
未能正常發年報公司佔11%
聯交所又表示,另有192間上市公司的審計工作,雖受疫情影響,但使用寬限後,能夠發布未經其核數師同意的初步業績或管理賬目,使其股票得以繼續交易。
據港交所的數據顯示,本港有1,860家上市公司,是以12月為財政年度年結日(不包括長期停牌的公司)。換言之,今次約206間上市公司因疫情關係,而未能正常發布業績,佔以12月為財政年度年結日的上市公司的11%。回顧2021年4月,當時有57家公司因未能在3月底限期前刊發業績而要停牌,其中僅2家與疫情相關,同年共有27家公司使用了與疫情相關的寬限,令股份可以繼續交易,反映今年的相關情況更為嚴重。
內房企重災 停賽潮料未完
不過,有市場人士指出,除卻14間公司受疫情影響未能出業績的停牌公司外,昨日停牌的其他公司中,包括了很多內房股,主要是因為碰上了多家內房企業宣布重組業務,致令股份停牌數字看似很多。他指出,由於多家內房股受疫情及財務等因素拖累,預計還陸續有內房企業會「交白卷」,相信「停賽潮」還會持續。
據港交所規定,如果上市公司在財年結束後3個月內未能公布經審核的業績,其股票將被停牌。但若因疫情造成延遲,上市公司也可以在3月31日前提交「自結」的數據,並於4月30日前提交經審核的版本,以避過停牌。
昨日停牌股份多涉內房及物管股,包括融創(1918)、世茂(0813)、佳兆業(1638)、花樣年(1777)與子公司彩生活(1778)、奧園(3883)及同系奧園健康(3662)、恒大(3333)及同系恒大物業(6666)、陽光100(2608)。
另外,恒大汽車(0708)、澳門勵駿(1680)、基石藥業(2616)、高銀金融(0530)、海升果汁(0359)、天韻(6836)等非內房企業,亦宣布停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