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聶曉輝)第五波疫情重創香港經濟,失業率掉頭回升。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在抗疫記者會上宣布,將動用260億元至310億元再次推出「保就業」計劃,為合資格僱主提供為期3個月的工資補貼,但僱主必須將之悉數用以支付僱員的工資,預計惠及110萬名至130萬名僱員。是次計劃將集中支援直接受第五波疫情影響的行業,因此大型連鎖超級市場及物業管理公司等大企業將不會再獲資助。

◆ 林鄭月娥(中)昨日聯同羅致光(左)和何珮玲(右)在添馬政府總部就防疫抗疫措施舉行記者會。

林鄭月娥指出,日前公布的數字顯示,總失業人口增至15.7萬,特區政府須盡力遏止失業率繼續上升,因此決定重推「保就業」計劃。特區政府曾於2020年下半年推出「保就業」計劃,合共提供為期6個月的工資補貼,讓逾15萬名僱主在該段期間成功保住約195萬名僱員的工作,當時合共發放逾900億元補貼金額。

每名全職僱員每月資助劃一8000元

吸納了社會就上一次「保就業」計劃的意見,今次「2022保就業」計劃會聚焦支援受第五波疫情直接或間接影響的行業,尤其是中小企。計劃會為合資格僱主提供今年5月至7月為期3個月的工資補貼,但只有月入低於3萬元的僱員會獲工資補貼。為簡單起見,每名全職僱員每月的資助額劃一為8,000元。

與上次「保就業」計劃的不同之處是,今次僱主可提出獲資助僱員人數,以更切合實際經營情況,但這次受惠人數不能超過上次「 保就業」成功申請的總僱員人數。林鄭月娥表示,由於今次目標是集中支援中小企,因此仍在考慮應否規定所有僱主的獲資助僱員人數不能超出一個劃一上限。

僱主須在3個月的資助期內聘用不少於其提出申請並獲批的獲資助僱員數目,且從政府取得的8,000元工資補貼必須悉數用以支付每名資助僱員的工資,不能由僱主自行調撥。

「保就業」下受惠及被剔除名單

大型連鎖超市物管公司不再獲資助

林鄭月娥強調,儘管目前疫情嚴峻,但並非每個行業都受影響,因此除了「2020保就業」計劃的剔除名單外,今次再額外剔除大型連鎖超級市場、物業管理公司、銀行及金融機構等行業(見表),但如該些行業的企業只聘請不多於50名員工,則仍可受惠。

她提到,特區政府鼓勵僱主繼續聘用65歲以上長者,會為相關的僱主提供適當資助,但由於他們已不用向強積金計劃供款,故會研究如何讓僱主參與計劃,詳情稍後公布。

林鄭月娥表示,會在聽取商會、僱主聯會及工會意見後細化整個計劃的細節,並盡快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申請額外撥款以注資「防疫抗疫基金」,目標在下月內接受申請。

額外剔除名單非最終名單

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總監何珮玲其後在傳媒簡報會上補充,初步希望透過僱員的強積金紀錄,確保僱主取得的保就業資助是全數用於僱員身上,又指如僱員發現僱主濫用補貼,可向政府投訴。她並強調,目前的額外剔除名單只屬初步構思,非最終名單。

「臨時失業支援」下周三起接受申請

(記者 聶曉輝)香港失業率急升,公布多時的「臨時失業支援」計劃昨日終有細節出爐。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宣布動用30億元推行該計劃,估計可協助30萬名短期失業人士,並於下周三起接受申請。

連續30天內無開工或失業即合資格

去年第四季至少一個月在港工作、月薪介乎2,700元至3萬元的18歲或以上香港居民,只要在提交申請前至少連續30天內沒有開工或失業即符合領取一筆過1萬元津貼的資格。計劃同時放寬了申請資格,受聘於受第五波疫情影響下需關閉的表列處所或飲食業的員工,即使仍保留職位但無開工者仍可受惠。

「臨時失業支援」是第六輪「防疫抗疫基金」下的援助計劃,無論是全職、兼職員工抑或自僱人士均可申請,早前已獲立法會的撥款批准。林鄭月娥表示,在聽取了立法會議員和其他團體的意見後,決定放寬計劃的申請條件,讓一些目前仍有工作,但因受僱於一些被勒令關閉的處所或沒有了晚市堂食的食肆而被僱主要求短暫停工的僱員,無論是放取無薪假或留職無薪都可提出申請。

合資格者可於下周三(23日)上午8時起透過「臨時失業支援」計劃網站提交網上申請,為期三周至下月12日晚上11時59分截止,申請條件及流程見表。大部分申請會以強積金戶口紀錄核實資格;如申請人並無強積金戶口則須提交多一些資料,以供政府委託的非政府機構處理其申請。申請人如須專人協助,亦可由即日起透過熱線(183 6128)預約前往特定服務中心。

炒散申請審批 視情況從寬處理

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總監何珮玲於傳媒簡報會上表示,期望收到申請後可於三四星期後發放資助,並會以自動轉賬形式發放。被問到失業期間若有數天炒散幫補生計,是否已不符合申請資格時,她建議先行申請,審批時會視乎情況從寬處理。不過,她承認,若有僱員被扣減部分薪酬而有限度工作並獲保留職位,則未能受惠,「必須是失業或真的停工。」

何珮玲相信,援助計劃可令失業率上升速度減慢。不過,她強調,計劃設審查機制,若有人作虛假聲明,即使已獲發放資助亦會回收,更或須負上刑責。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