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王攀、王丰、丁樂、劉明洋、查文曄、韋驊)春節以來,香港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急速惡化,新增病例不斷上升,形勢異常嚴峻。危急時刻,中央心繫香港同胞安全健康,中央政府和內地各有關方面全力支援香港抗疫,全力支持香港特區政府履行抗疫主體責任。香港只要有求,內地必定有應。這為香港社會注入了強大正能量。祖國永遠是香港戰勝疫情和一切挑戰的堅強後盾。

安危與共,風雨同舟──經黨中央批准,2月16日,內地支援香港抗疫工作專班成立,按不同分工設立專家組、檢測與醫療組、隔離檢疫設施建設組、醫療物資供應組、生活物資保供組等工作組,根據特區政府提出的具體需求,出台系列援港抗疫措施,極大地提振了香港市民抗擊疫情、戰勝疫情的決心和信心。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從內地專家組快速赴港,到各地核酸檢測隊集結香江;從火眼實驗室、移動檢測車、快速檢測包投入使用,到七天建成方艙醫院;從不斷開闢水上物資供應航線,到創新開通鐵路援港班列;從廣東21個地市全部成立工作專班,到專業對口人員陸續入港開展工作……2月16日以來,內地爭分奪秒,急香港同胞之所急,應香港同胞之所需,在打好自身疫情防控戰的同時,全力保障中央部署的各項援港舉措落到實處。

僅物資保供方面,從2月16日至3月3日,累計供港活豬21660頭、蔬菜34934噸、水果7298噸、冰鮮冷凍肉7934噸(其中冰鮮冷凍豬肉1366噸)、水產3527噸、蛋類4641噸、乳製品1474噸。衞生紙3492噸,洗手液360噸,消毒水766噸。香港抗疫鬥爭正在進行,從維港兩岸到嶺南大地,同心戰疫、攜手攻堅的最強集結號已經吹響。

問診把脈 全面回應香港所需所急

「關於近期選派採樣人員赴港支持採樣工作,沒有問題,我們做好安排後,及時與港方銜接。」內地支援香港抗疫工作專班檢測與醫療組組長、國家衞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李大川說。

「我們要研究制訂多種運輸方式的應急預案,包括盡快啟動水路運輸,研究制訂鐵路運輸方案,嘗試在口岸通過拖車接駁貨物等無接觸接駁方式。」生活物資保供組組長、深圳市委副書記艾學峰說。

這是2月18日內地支援香港抗疫工作專班與香港特區政府舉行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專家視頻會議中的一幕。會上,專班5個工作組與特區政府對應工作組通報工作進展,就當前香港抗疫最緊迫工作,包括提升核酸檢測能力、提高收治率、降低死亡率、建立方艙醫院、醫療物資和生活物資供應等進行具體對接。

快一點,再快一點──連日來,面對香港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市民健康受到嚴重威脅的嚴峻局面,內地援港工作正以最快的速度、最強的力度、最大的覆蓋度全面展開,所有參與者只有一個念頭,就是要讓中央的全力支持及時落到實處,成為香港抗疫最大的底氣與信心。

首要任務之一,就是要為香港艱巨的疫情防控工作「把脈」「問診」,尋求破解難題之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兩年來,香港醫療界一直關注內地抗疫成功經驗,在日常工作中雙方醫務人員也有不少交流。」參與指導內地援港抗疫工作的中華預防醫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馮子健說,內地抗疫經驗對香港抗疫工作將起到積極作用。

在中央關心和支持下,香港迎來了最美「逆行者」──2月17日,應香港特區政府要求,內地第一批援港專家(流行病學專家組)趕赴香港支援;2月19日,第二批醫療專家團隊赴港指導醫療救治;2月28日,中央援港防控專家組組長、國家衞健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帶隊的第三批專家組抵達香港。

專家組為異常嚴峻的香港疫情「把脈」──連日來,專家組與香港特區政府舉行了多層次、多渠道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專家視頻會議,建立起會商機制,專家組不僅向香港方面全面介紹內地聚集性疫情處置的理念和防控、醫療救治、核酸檢測等方面經驗,還結合香港實際,就具體技術性問題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討論,有針對性地提出支援香港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的意見和建議。

3月1日下午,特區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專家與梁萬年帶隊的中央援港防控專家組座談,就如何進一步收緊社交距離措施、更好利用醫療資源、爭分奪秒盡快控制疫情、截斷傳播鏈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我們還是有信心的。在中央的堅定支持下,在香港特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們運用科學手段,大家團結一致,一定能夠戰勝這次疫情。」梁萬年說。

科學戰疫 力撐香港應對抗疫諸多難點

2月下旬,疫情籠罩的香港遭遇低溫降雨,但隨着兩批內地援港抗疫醫療防疫工作隊、兩輛移動P2+核酸檢測車以及國家援助的大批抗疫物資陸續抵港,港人的社交「朋友圈」沸騰了。「最冷的天,來了最暖的人!」「香港有希望了!」「感動到要哭了!」……很多人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發出自己的感受。

支持提升核酸檢測能力──新冠肺炎核酸檢測量成為香港抗擊本輪疫情中遭遇的重要瓶頸,而來自內地的裝備設施與人員隊伍正成為突破瓶頸的重要力量。

2月17日,專班協調派出2輛移動P2+核酸檢測車和1輛檢測保障車赴港支持核酸檢測工作,充分發揮靈活機動、反應快速、安全高效的優勢,迅速投入緊張有序的檢測工作。2月19日,專班再次派出106名採樣人員組成工作隊赴港支援採樣。此外,來自廣東乃至全國各大醫療企業的新冠抗原檢測試劑,每天都發往香港,助力其突破核酸檢測瓶頸。

截至目前,專班已經建立9000人的檢測採樣支援隊,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多次組織業務培訓並完成考核,隨時待命出發。在檢測資源方面,綜合遴選優質檢測資源,遴選14家第三方檢測實驗室,具備127.5萬管的日檢測能力和足夠的核酸檢測力量,為支援開展全員核酸篩查奠定基礎。

加強隔離檢疫設施建設──當前,香港大量密接者沒有隔離措施,隱形傳播鏈在社區蔓延,大量需要建設配備的基礎設施沒有到位,本地醫療系統不堪重負。為解決這一難題,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建成隔離設施,創造與時間賽跑的奇跡。

「這是一次資源調配與快速建造能力的『大考』。」中國建築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助理總裁張明表示,2月21日接到首個援港方艙醫院青衣項目建設任務後,立即調配精兵強將,迅速制訂設計及施工方案,次日順利開工。

七天後的2月28日,由一個個模塊化箱式房屋組合而成的青衣方艙醫院完工,1303個隔離病房都配備基本傢具及床上用品、冷氣機、煙霧探測器、滅火筒等,提供病床3909張。

由中建國際承建的其餘5個方艙醫院也加快推進。5個方艙醫院預計將提供約1.6萬個床位;竹篙灣、啟德社區隔離治療設施建設工作穩步實施,約60天後提供首批1000個單位,後續每20天分批交付2000個單位,全部建成後將提供9500個隔離單位,約2萬個床位。

在這些援港項目飛速推進的背後,是眾多中央企業並肩作戰的強大合力。中國鐵建配合特區政府開展有關項目前期土地平整工作,協助建設道路、給排水、電力供應、污水處理等配套設施;中國移動負責工程區域及隔離設施區域高容量全頻全覆蓋通訊設施建設;中檢集團派遣專業採樣人員定期前往項目工地,為施工人員採樣並於24小時內出核酸檢測結果;中國石化為項目建設提供充足能源保障,24小時上門滿足工程車油品需求……

物資保供 保障條條「生命線」高效運作

這是一份滿懷深情、沉甸甸的清單──據海關統計,3月3日0時至24時,內地就供港蔬菜2453噸、水果605噸、冰鮮冷凍肉1004噸、水產305噸、蛋類355噸、乳製品85噸。

「我們負責供港生活物資協調工作,確保運輸順暢,供應充足,這是當前最大的任務。」廣東省商務廳廳長張勁松說。

急民所急、全力保障──醫療和生活物資是確保香港市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確保社會大局穩定的關鍵。

早在2月18日,內地支援香港抗疫工作專班就接到了特區政府提出的醫療物資支援請求。在專班統一領導下,醫療物資供應組堅持統一指揮、統一協調、統一調度,組建當天即會同廣東省政府、海關總署、國家移民局研究破解通關物流這一援港醫療物資供應的首要難題。為此,工作組堅持24小時值守、全天候響應,在實踐中實施多個創新舉措。

建立通關新模式──海關方面,通過手續前推後移、監管順勢嵌入、口岸快速直通等實現援港醫療物資零等待、零延遲;渠道方面,廣東、深圳先後推動增開2個深圳陸運接駁點、10餘個水路碼頭運送援港醫療物資,同時積極推動在港陸運接駁點和鐵路運輸能力建設。

通力合作結碩果──2月19日,在工作組全體人員共同努力下,第一批物資運抵香港。此後,工作組先後簽發醫療物資調度單40餘份,超額完成首批醫療物資援港供應任務,提前啟動第二批物資供應工作,形成第三批物資供應方案。

據統計,截至3月2日12時,內地支援香港醫療物資供應組已累計運抵香港檢測類、防護類、藥品類共9個品種醫療物資,包括快速抗原檢測包1947.02萬人份、N95/KN95口罩3955萬個、血氧儀32.63萬個、金花清感顆粒19.5萬盒、連花清瘟膠囊20萬盒、藿香正氣片2.4萬盒、外科口罩487.5萬隻、保護面罩20萬個、保護眼罩9萬個。

作為生活物資保供組牽頭單位之一,廣東省商務廳成立專班,抽調業務骨幹駐深圳;21個地市商務局聞令而動,紛紛成立保供專班,主要負責同志親自抓、專人負責、省市聯動的工作機制很快建立。

為了破解嚴峻疫情造成的物流困難,生活物資保供組研究制定陸路、水路、鐵路運輸方案,多渠道保障供港物資運輸。

3月2日上午,首趟「中央援港 同心抗疫」鐵路援港班列滿載物資,從深圳平湖南國家物流樞紐開出,駛向香港羅湖編組站,這標誌着中央鐵路援港班列正式開通發車。

陸路方面,廣東創新開展一級接駁、二級作業工作模式,開展應急接駁貨車司機儲備工作,調整文錦渡口岸僅用於供港鮮活類貨物跨境車輛出入境,新增蓮塘口岸作為供港鮮活類物資跨境貨運車輛通行口岸。

水路方面,廣東開通6條定點定時航線,多個口岸新增水上供港通道。

東莞是香港蔬菜的主要供應地之一。東莞市商務局黃偉強說,多部門聯合開通了莞港水運專線,疏通莞深港陸路供港蔬菜渠道,「統籌保障本市物資生活同時,我們必定全力以赴,保障供港生活物資供應」。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