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大灣區作曲家這個群體的獨特,是我的使命。」香港青年作曲家陳仰平,曾獲美國拉霍亞交響樂團委約創作管弦樂作品《樂海崖的月亮》,此作品同時獲選為聯合國在波蘭主持的國際作曲家交流年會的代表作品。陳仰平現在在廣州華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做作曲老師,並致力於中西音樂的融合創作,他希望能夠做到中西音樂之間真正的對話,創造一種永恆的、大家都能夠感受到的聲音上的美。本期《匯客廳》,我們採訪到陳仰平老師,和他一起聊聊「音樂」可以怎樣推動大灣區文化藝術之間的交流。

主持人:自己在廣州生活,你覺得有什麼讓你印象特別深刻?

陳仰平:我在廣州的很多細節上都好像找回了從前的香港。我覺得在廣州大部分事物上都可以找得到香港的一些文化的根。我們所說的「飲茶」,我們的粵語的味道、腔調,有時聽他們講的廣東話,反而覺得他們說的粵語那種味道更地道。我找回了很多在香港很自豪的東西的根源,那些根源都在廣州,我們都屬於一家人。

主持人:我很想知道你是怎麼走入「作曲」這個世界的呢?

陳仰平:我想是「作曲」選擇了我。在我讀音樂的時候,就有了一些思考。原來音樂不僅是你演出時見到樂譜的過程,也有樂譜出來之前的那個過程,為什麼作曲家會這樣想呢?我演繹的時候作曲家想讓我做些什麼呢?很多東西都要和作曲家交流。我自己有一種在音樂設計或者創作的過程中想要表達的衝動,我的老師曾說:「你既然有這麼多話說,有這麼多意見,不如讀作曲吧。」

我也很幸運,在香港浸會大學遇到了很好的老師鼓勵我去作曲,所以就開始嘗試作曲這條路,一直學到現在也還在學。我小時候還沒有想要去做一個作曲家,而是到了真的開始認識音樂,知道了音樂的世界很大,不是只有舞臺表演的部分,而是有臺前幕後、有創作者、有聽眾、有樂評、有真正演出的人、有指揮的人等方方面面才是一個音樂的完整的過程。

我從2005年開始作曲。1997年香港回歸的那時候開始讀音樂、開始學單簧管。如果說回歸了25年,我就讀了音樂25年。或者說是音樂選擇了我25年了一樣。

2013年12月,陳仰平(右二)到博士生導師梁雷教授(右一)的家裏聚會。(受訪者供圖)

主持人:很多人都會覺得作曲是個比較孤獨的專業,你是怎樣一直保持對作曲的這份熱情呢?

陳仰平:其實我喜歡孤獨。我喜歡跟人交流,我很喜歡見到我的學生,但我也非常享受一個人。我覺得有這種性格的人就很適合做創作,當你在創作的過程中,你是在想怎樣將自己想說的用最真誠的方法去表達出來,即便人家不理解,但是你還是會滿足,因為你已經釋放出來了,有時候他人理不理解也已經不是很重要了。

藝術是我自己要走的路,沒有限定時間的話,我只要找到我的空間、節奏,我都可以繼續創作,我每天都逼自己創作一點點、或者至少想一點點,量的多少就自己控制了。

2014年1月,陳仰平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工作的辦公間,這是他當時創作作品的地方。(受訪者供圖)

主持人:那現在自己會不會覺得創作已經是自己靈魂的一部分,已經合二為一了?

陳仰平:創作好像一盤棋,有時候你要想很多天,想怎麼下下去。創作有點像自己跟自己玩的一個遊戲,我很享受學術創作。如果你當藝術是你一生的修煉的話,是停不下來的,我認為這個是我的靈魂。

主持人:《樂海崖的月亮》這個交響作品是美國拉霍亞交響樂團委約你去創作的,你當時創作的靈感是什麼?

陳仰平:那個時候我還在美國,這個作品算是我整個博士學習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項目。在《樂海崖的月亮》這個作品上,我特別想讓聽眾感受到在校園裏面的感覺。有一位我很尊敬的香港詩人——也斯,他原來也是UCSD(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是我們母校的校友,但他已經去世了。他有很多詩作在我們加州大學的圖書館裏面。特別是他在加州大學讀書的時光裏所創作的詩,很多都是帶有思鄉之情的。我非常想描述他在香港的一些記憶,或者是一個在外讀書、離開家人的一種心境,他有很多詩作都是這樣的,我覺得很特別。

後來我用了他的一首詩,叫做《樂海崖的月亮》。我覺得如果我可以用音樂去轉化詩裏面的意象那就好了,就好像他嘗試用中文的詩去轉化他在美國、加州校園見到的一切,我想試試這麼做。我的那首作品雖然沒有用過詩裏面的一個字,但是我想藉着這樣的方式去回應也斯這首詩。

2015年4月,陳仰平交響作品《樂海崖的月亮》在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現場採排。(受訪者供圖)

主持人:近幾年自己主要從事哪些範疇的音樂研究?

陳仰平:我在廣州有很多新的研究。最重中之重,我深信傾盡我一生也未必能夠做得最好的,就是粵港澳文化的作曲家群體的研究。我現在就帶領我的學生去整理,去嘗試,因為他們也是屬於這個群體的人。可能香港的作曲家都不知道廣州有些什麼作曲家,廣州的作曲家可能也沒機會去多些了解香港。為什麼我們要有大灣區,因為我們本身文化裏面就有一個共同的載體,所以在這方面可以做些發掘,我覺得這是我在華南師範大學的使命。

2018年4月,陳仰平(右四)協助組織華南師大音樂學院班子成員到香港演藝學院考察。(受訪者供圖)

主持人:你覺得要怎樣將香港本土的藝術文化更好地推向內地、大灣區其他城市和國際?

陳仰平:我認為首先不要有這麼多的條條框框。內地和香港的交流,我覺得在概念上面要想寬一點。特別是在學術的空間、藝術的空間裏面,多一些不同的聲音,才是大灣區。觀眾,甚至於觀眾,我覺得觀眾才是最重要的。我覺得廣州人如果有機會和香港人好好坐在一起聽音樂會,是我夢寐以求的事,這種才是深化的交流。觀眾這部分,路很長,但我們要朝着這個方向去發展。我相信會有一個地方,就像深圳吧,深圳就是一個最好的地方了,一個交匯的地方,如果可以在這裏做到就好了。

2019年3月,陳仰平(右一)代表華南師大音樂學院到美國的合作院校考察交流。(受訪者供圖)

主持人:作為專業人士來說,你覺得音樂可以怎樣在大灣區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一個橋樑作用?

陳仰平:我是香港人,我是屬於廣府文化的一派的,雖然有不同的歷史發展路程,但我是屬於其中一部分的。你的環境定義了你,你要去對環境有更多的了解。其實這種就是國家觀念,說起教育,為什麼會缺乏國家認同觀念,就是因為沒有了這種社群以外的觀念。你是深圳人,但是你不單只是深圳人,你還是中國人。所以如果每個群體都這樣想,會有很多新的可能性,不會只想自己小範圍的事情,更不會去製造壁壘,製造壁壘是最差勁的。

主持人:接下來陳老師會有些什麼計劃?會有什麼新的作品帶給大家?

陳仰平:我很期待我用水墨藝術去做中西混合的音樂創作,這是一個新的理念。因為中西混合這件事本身是很特別的,起於香港,甚至可以這麼說。我覺得中西音樂的混合創作,是香港甚至是中國的一種現代音樂的表達方式,我也非常想做好它。

陳仰平個人簡介:

青年作曲家,華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1983年生於香港。曾獲邀出席在美國曼哈頓音樂學院、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新英格蘭音樂學院、西北大學、斯坦福大學、法國的阿維翁及馬賽、德國達木斯塔特,上海(當代音樂周)和台北(亞洲作曲家同盟)等地舉行的國際會議以及發表音樂作品。2017年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獲博士學位,師從梁雷教授,期間獲得由亞洲文化協會AsianCultural Council頒發的獎學金,並在2013-2014年間成為加州大學高通研究所中國音樂資料庫的助理研究員。

2012年,陳仰平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Conrad Prebys音樂中心。(受訪者供圖)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