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內地、香港、澳門等多地專家建言大灣區科創應「先強帶後強」,做大科創生態「榕樹效應」圖為視頻連線現場

(香港文匯網記者 李昌鴻)國家高端智庫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2月28日發布了《共享創新——加速邁向全球頂級科創灣區》專題報告,與會專家學者聚焦大灣區市場化創新特徵、數字經濟特性和龍頭企業所長,呼籲以落實新發展理念為牽引,打造「共享創新」科創生態,促進科技、產業、企業、人才資源同向發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加速向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邁進。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著名經濟學家樊綱表示,大灣區應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與數字化轉型兩大戰略機遇,構建「共享創新」的科技自立自強新範式、「先強帶後強」的創新新路徑。

《報告》指出,數字新熱潮席捲之下,以舊金山、紐約、東京和粵港澳為代表的世界四大灣區,創新模式由行業內部轉向行業間融合創新,創新場景從過去地理承載空間轉向虛擬數字平台,創新活動開始逐漸突破空間限制,呈現出許多新特徵。《報告》強調,大灣區各城市在充分利用產業基底的基礎上,廣深港澳領銜,打破城市間區隔,共建「環灣科創帶」,打造區域協同共生格局,實現共享創新的「全地理支撐」,打造支撐世界科創灣區的區域科創共同體。

國家發改委原學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指出,要借全球之力、全國之力,加快組建更多大科學裝置、國家實驗室等創新力量,完善跨境創新網絡,形成粵港澳緊密型科創中心的強大協調能力。

樊綱建議,大灣區企業需搶抓科技革命與數字化轉型戰略機遇(香港文匯網記者 李昌鴻 攝)

樊綱表示,大灣區應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與數字化轉型兩大戰略機遇,「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本底,以共享共建共創為方向,構建『共享創新』的科技自立自強新範式、『先強帶後強』的創新新路徑」。樊綱建議,推動共享創新,要突出尖兵引領、生態共建。以華為、騰訊、廣汽、格力等各領域「科創突圍尖兵」為引領,加速形成「科研尖峰+技術轉化」的科創生態、「巨頭擎引+硬件創新」的產業生態、「平台驅動+創業孵化」的數字生態,加快邁向全球頂級科創灣區。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數字戰略與經濟研究所所長曹鍾雄表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賦予的重大戰略定位。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GDP突破12萬億元,地區經濟總量超越加拿大和韓國;數字經濟等相關高科技製造業產值佔全國比重超35%。以「製造基底+創新基因+數字基礎」為三大基石,依託以華為等智造龍頭和騰訊等數字龍頭為驅動的創新生態,粵港澳大灣區正進入「智造+智創」雙中心驅動的新時期,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的根基更穩。「這就是共享創新的『榕樹效應』」,龍頭企業就像榕樹主幹,涵養土壤和水分,是創新生態的根基;在此基礎上,新興產業、中小企業蓬勃發展,類似榕樹周圍萬物和諧共生。

中銀香港經濟及政策研究主管王春新指出,大灣區要培育更多如華為開發者、騰訊數字生態、廣汽智聯等產業融通形態,不斷做大「龍頭企業+中小企業」的協同產業創新。澳門科技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劉成昆教授表示,「大灣區需要加快產業經濟從製造生態向數字生態轉型」,支持「硬件企業+內容企業」數實融合創新,促進硬件設備和數字內容的價值協同,推動騰訊、華為、中國平安、中國電子與比亞迪、富士康、美的等打造數字融合標桿示範,通過數字能力全產業鏈嵌入,有效拓展數字技術應用場景。

責任編輯: 蔡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