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鍾怡、實習記者 柯穎敏)世界各地的兒童因疫情長期居家,愈來愈多的小朋友感到悲痛和焦慮。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21年世界兒童狀況》報告顯示,全球有逾13%的10至19歲青少年患有世界衞生組織定義的精神疾病,約1.66億人。其中,焦慮和抑鬱約佔確診精神疾病的40%。
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葉柏強醫生及其研究團隊,在疫情期間一直追蹤本港小朋友的身心健康情況,結果發現21.7%至39.1%受訪學生感到不同程度的負面情緒,包括無助、恐懼、精神壓力大等。其中基層兒童受影響最大,多達31.2%稱感到恐懼。
幼小停課已經一個月,正讀小學二年級的凱欣時常擔心一直都不能回學校上課。她說,待在家裏好無聊,不能和同學一起玩,時常不開心。現下疫情嚴重,她很憂慮會中招,都不敢出門。媽媽之前經常帶她去游泳,但是現在都只能取消。
留家困獸鬥 姐弟常爭吵
凱欣媽媽說,女兒停課後作息混亂,經常睡得很晚,沒精神上課;而且和老師、同學討論功課時很不方便,孩子也失去學習興趣。所以她每個禮拜都會抽一、兩日帶孩子去公園做一個小時運動,緩解煩悶心情。
居住劏房的何女士育有兩子女,分別是15歲的大女及12歲的次子。他們一同住在面積約180平方呎的蝸居。「學校一停課我就很頭痛,身為父母,我困在家都覺得很無聊,更何況是小朋友,這段時間他們很抑鬱。」
何女士坦言,停課後,子女基本沒有出過門,唯一的娛樂是守着iPad看視頻。時間久了,真的很擔心他們的眼睛、頸椎、腰椎會出現問題。「生命在於運動,小朋友長期待在家坐着,曬不到太陽,人怎麼會健康?」
「疫下停課,基層家庭的孩子點樣同人爭成績?」何女士說,客廳只有一張四方桌,子女吃飯和做功課都在那,上課時姐弟倆一人佔一邊。「同一張桌子學習真係唔方便,老師問問題就叫對方勿出聲,經常都會有爭吵的時候。」而且家裏沒WiFi,只靠流量卡上課信號不好,經常斷線,他們有時聽不清楚老師說什麼,也擔心自己成績下降。
疫下不穩定的日常生活、教育、娛樂,使青少年倍感焦慮。葉柏強醫生及其團隊從2020年至今一直追蹤本港小朋友的身心發展情況,並作出分析。於2021年由2863名9至17歲學生參加的問卷調查數據顯示,疫情期間反覆經歷學校停課和不規律的日常生活,令58.4%受訪者感到更大的學習壓力,21.7%至39.1%的人則感到不同程度的負面情緒,包括無助、恐懼、精神壓力大等。
其中,受到影響最大的是基層兒童。31.2%基層受訪者感到恐懼,較來自高社經(社會經濟地位高)家庭的21.6%多。分別有56.2%和45.2%來自高社經家庭受訪者會關注自己身體和心理健康,他們會花時間去放鬆和運動,想辦法令自己心情愉悅,而會花時間關注自己身體和心理健康的基層受訪者僅佔27.3%和18.2%。
生活不穩定 孩子易焦慮
葉柏強認為,疫情加劇了低社經(社會經濟地位低)家庭的經濟和精神壓力,基層家庭的父母需要工作更長時間才能維持日常開銷。在疫情影響下,低收入家庭學生的整體生活質量受到影響,他們較易對不穩定的生活感到焦慮,發生心理健康和行為問題的風險更高。
香港小童群益會亦調查停課期間,家長的心理變化。調查結果顯示,家長的情緒、精神健康狀況普遍較差,有41.7%受訪家長的情緒、精神健康狀況達到需要關注水平,當中基層及綜援家庭家長分別有46.4%及66.7%達到需要關注的水平,顯示在疫情下基層家庭家長的心理壓力頗大。
香港小童群益會助理總幹事陳碧輝坦言,因疫情影響,許多家庭失去了經濟收入。比如有的單親家庭家長已經失業半年,平時不僅要照顧年老的婆婆、擔心孩子學費,還要煩惱生活開支,經常感到壓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