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秦占國 劉凝哲 北京報道)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北京歡迎你》總策劃,到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創作出鼓舞人心的《一起向未來》以及人們耳熟能詳的《雪戀》等十餘首冬奧歌曲,王平久的「雙奧」情緣已有14年。「我不是專業的詞作者,我只是一直奮戰在一線的新聞人、策劃人、導演」,身兼數職的王平久在接受大文傳媒獨家專訪時說,北京經歷「雙奧」這些年,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深刻影響着他的創作,為他帶來不竭靈感。王平久相信,北京作為全世界首座「雙奧之城」,既會給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也會在每個國人心中留下記憶的烙印,他希望能夠用音樂獨有的浪漫續寫雙奧之城的傳奇故事。

王平久身上有着很多的標籤,他曾在2004年起擔任北京奧組委奧運文化官員,策劃逾100場大型活動,他現任央視電影頻道副總編輯,同時受委派深度參與2022年北京冬奧會文化活動組織工作。但是,在社會輿論特別是樂迷朋友們看來,王平久身上最閃亮的標籤,是中國樂壇著名的詞作家、音樂人。他的詞作風格多變,有的恢弘大氣,有的溫婉細膩,有的靈動活潑,但不變得是,他的詞作總能直指人心,令人忍不住跟着吟唱。
「這些年來,我關於奧運、關於北京的創作,一直沒有間斷」,王平久告訴本報記者,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以來,他參與組織策劃、創作了《北京歡迎你》等多首家喻戶曉的奧運歌曲,並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時,延續奧運精神與情懷,創作了《北京祝福你》。在本屆冬奧會,王平久再次爆發出強大的創作力,共參與創作了12首歌曲。14年間,他的音樂幾乎已成為中國奧運夢的BGM。
王平久介紹,他關於冬奧歌曲的創作始於北京申辦冬奧之際。《我的夢》表達對申冬奧成功的期盼。《叫醒冬天》為成龍演唱而訂製,正如歌詞「叫醒冬天是心和心共鳴的歡樂頌」,傳達的是對世界和平的呼喚,喚醒每個人對於奧林匹克夢想、對冬奧的關注和參與。《北京》將流行、搖滾和二胡、三弦等傳統中樂元素結合,展現北京城市文化風采。
王平久創作的冬奧歌曲中,在北京申冬奧成功當天推出的,由著名歌唱家陳思思演唱的《雪戀》獲得廣泛好評。「這首歌曲的詞作非常細膩考究,希望能夠表達出冰雪帶給人類的哲思,通過『我的眼/萬物眾生多少年/一支梅花是冬天』寫出萬物、寫出時令、寫出永恆的意義,更與冬奧會拚搏、堅韌、恆久的精神高度吻合」,王平久說。《雪戀》不僅獲得樂迷的喜愛,更獲得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王平久創作的冬奧主題口號推廣歌曲《一起向未來》,已成為全民傳唱的現象級文化事件。他在歌詞中,用「我們都需要愛/大家把手都牽起來/我們都擁有愛/來把所有門全都敞開」詮釋了口號「一起向未來」的內涵,獲得全網熱搜、熱榜超530個,總覆蓋量超過400億次,全網自發參與作品4.5萬餘件。此外,在2月1日大年初一,王平久還將推出由百餘位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音樂人、電影人演繹的音樂短片,向世界發出重磅的聲音。
這一首首歌曲不僅反映着創作者的心路歷程,更折射出時代翻天覆地的變遷。「如果說,14年前的《北京歡迎你》就像胡同裏一戶人家做好了所有準備,熱情地開門迎客;那如今《我們北京見》裏的「雙奧之城」北京,能夠讓我們感受到她的自信從容,這也是當今中國國際地位與世界格局的寫照」,王平久動情地說,14年前,北京奧運口號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那時我們追求「夢想」,如今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等在內的全球性問題,中國已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想者、倡導者、建設者,發出着「一起向未來」的口號,和世界人民一道攜手並進、共創未來。
平衡創作和策劃的「救火隊員」 「雙奧」火炬手倍感光榮
過去的一年,王平久的主要工作幾乎都與北京冬奧密切相關。他曾參與組織冬奧火炬、獎牌、口號發布活動,倒計時一周年、倒計時100天主題活動和「冬奧值日生計劃」活動。推出故事短片《冰雪之約》成為冬奧最具影響力宣傳片之一。此外,他也負責北京冬奧會歌曲徵集活動,組織拍攝20多首歌曲MV。與此同時,經過層層選拔,北京冬奧會組委會和國際奧委會批准,由王平久創作的志願者主題歌《燃燒的雪花》、火炬主題歌《希望之火》、口號主題歌《一起向未來》、倒計時百天主題歌《我們北京見》相繼推出。
談及在參與籌備冬奧活動中印象最深刻的事,王平久笑着說,那應該是自己經常作為「救火隊員」,在活動籌備的緊要關頭,要同時迅速做好活動策劃和歌曲的創作,「對我既是挑戰,也是動力」。他說,歌曲創作與大型活動的策劃之間不是矛盾衝突的關係,而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正因為始終活躍在活動現場的第一線,才能感受到觀眾需要什麼、老百姓需要什麼,從而找到準確的表達。
對於王平久自己而言,既是夏季奧運會的火炬手,也是冬季奧運會的火炬手,這是令他深感難得、倍感光榮的事。冬奧會即將開幕,王平久最關注的就是,冬奧會的安全舉辦。「我相信,北京作為全世界首座「雙奧之城」,既會給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也會在我們每個人心中留下記憶的烙印」,王平久說。
「在一線」是初心 創作要為人民而作 為時代而歌
「我不是專業的詞作家,我始終是一個奮戰在一線的新聞人、策劃人、導演。」這樣的回答,出自於王平久這樣中國歌壇負有盛名且高產的詞作家之口,令人頗感驚訝。不過,他的解釋卻令人心服口服。王平久說,與一些藝術家不同,他不需要刻意採風,因為他一直活躍在一線,所以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所感、所需。「我一直在用文藝的方式發揮新聞的作用,始終保持創作有感而發、由心而發,回應時代、呼應人民」,王平久說。
王平久的履歷頗有幾分傳奇色彩,他曾參軍入伍,有着十年的軍旅生涯,隨後轉業到北京電視台,正式開啟新聞人的生涯,如今他擔任央視電影頻道副總編輯。「雙奧」人、策劃人、音樂人、電影人,這幾重角色給王平久帶來的更多是動力。「做電影人要說電影人的語言,做音樂人要用音樂人的語言,做大型活動要說大型活動的語言,但事實上,音樂、大型活動、電影對我而言,都只是表達方式不同,它們之間是共通的,只要內心真誠,表達的內核是一致的,無需刻意的轉換」,他說。
「在一線,更勤奮」是王平久的初心。他說,長期奮戰在一線,令他始終關注和理解人民群眾需要什麼,更加註重通過老百姓的視角去創作,更加註重歌曲的策劃和傳播,注重用創新的方式方法呼應時代所需,力圖與聽眾對話。「真誠、真心,是創作的根本」,王平久說,任何創作都要由心而發,為人民而作,為時代而歌。
大灣區文脈相連 融合發展未來可期
「願伴飛橋跨晴空 / 灣升明月 盡收人間銀河......」2021年9月,「灣區升明月」2021大灣區中秋電影音樂晚會上,王菲演唱的這首《灣》,再次驚艷了中國樂壇。王菲空靈婉轉的嗓音,與悠揚的旋律、富有詩意的歌詞完美契合,宛如優美的畫卷。
談及創作《灣》時的感受,王平久說,當時他心中的意向是港珠澳大橋和一輪團圓的明月,不只是寫《灣》的歌詞,包括設計整場晚會的主標識,出發點都源自港珠澳大橋。在歌詞中,「願伴飛橋跨晴空」裏的「飛橋」就是指港珠澳大橋。
「《灣》第一段寫的是大灣區,因為灣區也像人彎曲的胳膊,11座城市枕在大灣區的臂彎中,才有了『我抱星月,在這天祥地和』;在『伴飛橋跨晴空』『乘長風,掛帆追』的描繪中,聽眾可以想像大灣區11個城市你追我趕、奮勇向前的場面」,王平久說。
這次在大灣區中秋電影音樂晚會上獻聲,是久違樂壇的王菲難得演唱的新歌。王平久說,在創作歌曲時,他與曲作者常石磊一直在想這首歌由誰演唱。「王菲是不二人選,於是我們把歌曲小樣發給了她,她聽後發現這是一首難得的佳作,便很快回應了演唱的邀約」,王平久回憶說。
作為著名音樂人,王平久深深感受到,在過去的一年,大灣區融合發展成果顯著、未來可期。他表示,大灣區文脈、血脈本就是緊密相連、相通,文藝作品的交流可以更好實現彼此的對話溝通,讓人心更加親近。他還透露,今年是香港回歸25周年,他及團隊已經始籌備更多關於祖國統一、關於大灣區融合發展、關於慶祝香港回歸的文藝活動,樂迷朋友可以盡請期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