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第五波疫情發展,特區政府持續收緊社交距離措施嚴格抗疫,引發抗疫策略應該繼續「動態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的一些討論。事實上,所謂「與病毒共存」這種消極取態,既無科學基礎也有現實危害,現在美國西方也多數都在推行嚴格防疫抗疫措施。本港現階段最重要的是統一思想、同心抗疫,借鑒內地成功的防疫經驗,才能盡快取得抗疫成功。

Omicron變異病毒傳播力極強,必須採取非常嚴格的社交距離措施才能遏制病毒傳播。 但是,受一些似是而非的西方輿論影響,本港有意見認為Omicron的症狀不嚴重,只是「大號流感」,不必再勞師動眾、勞民傷財抗疫,是時候「與病毒共存」云云。這種觀點取態不可取、不可行。

首先,目前無證據顯示Omicron感染者的後遺症會較輕微。最新研究指,新冠病毒除了影響肺部,更會引發嗅覺失靈、「腦霧」,甚至生殖能力下降等症狀。有醫學專家預測,去年11月南非發現Omicron變種病毒以來,全球可能在今年2月至3月,亦即首批患者染疫三個月後,迎來一波後遺症顯現潮。新冠肺炎絕不是「大號感冒」,世衞組織估計大約有10%至20%的患者在染疫後會有數周至數月的持續症狀,也即所謂的「長新冠」。

其次,Omicron並非新冠病毒變異的終點。現在Omicron的亞變種、被稱為「姐妹株」的BA.2,已經在全球40多個國家及地區出現和傳播。一種結合了Delta和Omicron變體的新毒株,月初也被塞浦路斯的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新變種病毒,傳染性可能更強,症狀會變強還是變弱尚待觀察。因此現階段採取「與病毒共存」有巨大風險,對民眾健康安全極不負責。

第三, 就香港現實情況而言,接種率未足以構建免疫屏障,公共醫療資源有限,難以承受「與病毒共存」的後果。研究顯示,只有接種三針疫苗才能有足夠的抗體抵禦Omicron,而本港的接種率仍未夠8成,已接種第三針的人口更不足百萬;更糟糕的是,一旦感染後重症率高的長者群組接種率最低。這種疫苗免疫狀況下,一旦出現大規模爆發,本港公營醫療系統必定不勝負荷,只會導致死亡率的飆升。 「與病毒共存」隨時會帶來嚴重後果,輕言嘗試是對生命不負責任。

早前實施「與病毒共存」抗疫策略的新加坡、韓國等地,近期疫情不斷蔓延,確診數字頻破紀錄。歐洲的德國、法國等地,面對Omicron蔓延又重新收緊防疫措施,包括收緊私人聚會人數、進入餐廳必須出示接種疫苗加強劑證明等等。事實證明,負責任、理智的政府,都會選擇從嚴防疫,而非迷信所謂「與病毒共存」。

內地是全球成功抗疫的典範,一直堅持以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為最重要考慮。香港防疫應與內地看齊,堅持「動態清零」抗疫目標不變,是早日控疫、恢復與內地正常通關、重振經濟民生的唯一正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