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解雪薇、程晚村)「無法想像自己身邊處處都是新冠病毒」、「屋企有長者和小朋友一定不會這麼想」!不少市民認為「與病毒共存」猶如「隱形炸彈」,會令市民及社會陷入混亂。多位醫學專家及議員亦認為,在疫苗接種率未如理想,尤其是長者接種率偏低下,「與病毒共存」策略在本港行不通!他們分析若現時採取「與病毒共存」,有四大隱患,包括未接種的長者及長期病患者或將付出生命代價;醫療系統癱瘓,甚至殃及其他非新冠患者等。

葵涌邨夏葵樓出現多宗染疫個案,該廈被圍封五天,穿防護服的警務人員在大廈門口維持秩序。

1 染疫後遺症不容忽視

染疫後的重症及死亡是高風險群組的「噩夢」,惟輕症患者後遺症亦不容忽視,如Delta患者容易出現呼吸急促、認知功能障礙等。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副教授陳志偉昨接受《大公報》訪問時指出,雖然Omicron致病性較Delta低,但不能排除有長期症狀,「尤其是無病症患者,不能否定會面臨長期Long-term covid(新冠長期症狀)」。

「Omicron的殺傷力雖較細,但仍高於流感數倍。」醫療衞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說,高強傳播的Omicron下,當受感染人數多時,仍會有一定比例患者有重症,本港應盡量以「清零」為目標。

2 醫療系統恐不勝負荷

「社會是否真的變到要『汰弱留強』?」立法會選委會界別議員葛珮帆認為,現時80歲以上長者接種率不理想,一旦高傳播力的Omicron爆發式殺入社區,勢將加劇他們感染後出現重症、隨後入住深切治療部的機會,恐令醫療系統百上加斤。

「家居自愈」成為不少與「與病毒共存」國家應對輕症患者的方式,中招後任由病徵發展,是否符合港人的求醫習慣呢?陳志偉表示,在英國即使是Delta患者,重症時才獲安排入院,但事實上,患病求醫是正常的醫療程序,Omicron廣泛傳播下,染疫的患者人數急升,有機會拖垮醫療系統。

3 高速傳播或現新變種

人類面對疾患求醫診治保生存,病毒的求生欲也不甘示弱。「現時接種率逾七成,病毒都會因為求生不斷變異,以令自己適應環境」,陳志偉指出,「至於殺傷力較現時變種病毒強或弱,都是未知之數」。而對市民來講,取得保護的重中之重都是接種新冠疫苗,無論是科興或復必泰,「有疫苗始終好過無,兩種疫苗達到降低重症及死亡率的效力相若,未打針者亦不宜再等應對變種病毒的疫苗」。

4 大爆疫引發社會動盪

第五波疫情席捲全城,全港多區爆疫不止,更有疫廈住戶「瘋狂儲糧」以備一旦被圍封。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以日增10萬宗的澳洲為例,「歐美等地『與病毒共存』付出了慘烈代價,南非更是付出數十萬的生命」。他認為,本港不應幻想「與病毒共存」,一旦疫情防控全面「失守」,每日會有上千甚至上萬人受感染,不僅令醫療系統崩潰,更會殃及其他非染疫患者救治,「甚至會引發社會動盪,經濟民生停擺」。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