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疫情持續嚴峻,葵涌邨疫情呈擴散式爆發,黃大仙等區出現不明源頭個案,情況令人擔憂。變種病毒Omicron傳播速度極快,西方多國防疫失敗,同時認為其重症率和死亡率較低,主張「與病毒共存」,本港個別專家也傾向認同。「與病毒共存」這種向病毒投降、選擇「躺平」的做法,並無經得起考驗的科學理據支持,還要付出沉重的生命和社會代價,本港根本不應該仿傚選擇。目前本港正承受巨大的抗疫壓力,越是困難關頭,政府、專業人士乃至廣大市民必須頭腦清醒、立場堅定,堅持「動態清零」的意志不能動搖、行動不能鬆懈,這是本港能否戰勝疫情的最關鍵要素。
部分禁足、部分圍封強檢的葵涌邨確診數目仍在增加,至今已有12幢樓有人確診或初步確診,而且呈現向周邊地區擴散的勢頭。同時,黃大仙又出現源頭不明個案,專家估計區內有隱性傳播鏈,呼籲區內居民檢測。
Omicron引發的新一波疫情席捲全球,歐美每日確診個案數以十萬計,美國更出現過百萬的驚人數字,但不少西方國家卻開始放寬防疫限制,選擇「與病毒共存」,甚至獲得部分官員、專家的支持。世衞組織歐洲分會主任漢斯·克魯格預計,在今年3月之前,60%的歐洲人可能已經感染Omicron,歐洲的新冠疫情「可能」結束。本港也有人認為「清零是不可能的任務」,要學習「與病毒共存」。
事實上,包括Omicron在內的新冠病毒,其危害及其後遺症仍未充分研究,更遑論掌握疫情變化,貿然選擇「與病毒共存」既不科學,更有巨大安全風險。不少疾病學家擔心,一旦防疫鬆懈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後果。世衞歐洲區負責人克魯格指出,現時將新冠病毒視為風土病仍言之尚早,因為風土病可以預測如何發生,但新冠病毒已經不止一次讓人驚訝,或再有新的變種病毒株出現,因此必須小心看待; 世衞總幹事譚德塞亦強調「現在不是放棄和舉白旗的時候」。可以說,那些以為疫情即將「結束」的言論,至少在目前是沒有科學證據為基礎的武斷臆測,是抗疫思維的一大誤區。
「與病毒共存」「躺平」抗疫,要付出高昂代價。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提醒,外國「與病毒共存」代價巨大,一方面是持續的經濟受損,另一方面是數以十萬計的生命,香港應該引以為戒而不是借鑒。歐美目前大約有兩成國民感染新冠病毒,死亡人數佔人口0.2%左右。按此推算,與歐美醫療體系能力相仿的香港如果放棄「清零」,選擇「與病毒共存」,將會有150萬市民染疫、1.5萬人喪失性命;尤其是高危的長者群組,70至80歲長者接種率只得5成左右,一旦「與病毒共存」,將會有大批長者染疫甚至死亡,這是香港不能承受的。
不可否認,本港現時防疫面對極大挑戰,檢測、追蹤溯源、檢疫設施等能力已經接近甚至超過極限。葵涌邨爆疫已令檢測、檢疫設施需求大增,若其他區也爆發疫情,情況就更困難了。 但是能力不足不是「與病毒共存」的理由,如果能力不足就坐以待斃,是對市民生命安全不負責任。對抗疫情,決心和意志是最重要的,能力不足、條件不夠可以盡力創造和彌補,更何況我們還有祖國的大力支持。越是艱難,越是考驗意志和能力的時候,相信政府和社會各界能夠迎難而上,咬緊牙關,堅持「動態清零」,拒絕向病毒投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