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戲曲相遇,是使命裏的必然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主持人臉描五色油彩,身着華彩錦衣,在你方唱罷我登場中,體味戲曲藝術古韻悠悠,感悟「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艱辛與堅守。這正是總台《2022年春節戲曲晚會》新媒體衍生節目《年年有戲》的價值與意義。
在農曆壬寅虎年來臨之際,任魯豫、朱迅、鞠萍、徐俐、董藝、李思思、孫小梅、張蕾、楊帆、趙保樂、海陽、謝穎穎、龍洋、張喆、綠泡泡、杜悅、王冠、吳鵬、維妮娜、哆來咪等20餘位總台主持人,以學員的全新身份大膽跨界,零距離擁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致敬戲曲藝術。

這檔極具文化氛圍與時代創新的網絡綜藝自1月20日正式上線央視頻、央視文藝、央視影音以來,憑藉其沉浸式戲曲實景真人秀製作理念,以及多位總台主持人的全身心投入與綜藝藝能雙重助力,倍受各大社交媒體平台的關注。

感應戲曲召喚,不傾畢生也需盡餘力
在首期節目中,作為朱迅戰隊的探班嘉賓,撒貝寧不僅跳過面試關卡直接晉陞王珮瑜學徒,還現場自曝此次也是被「保送入學」。面對如此「調皮搗蛋」的學生,王珮瑜老師在一對一小課堂上直接被氣到「自行搶救」,甚至發出「打死不負責」的驚人之語。

然而,戲曲學藝豈能囫圇吞棗,「兩個小時學七個字」的緩慢進度,讓這位北大才子在遭遇戲曲學習滑鐵盧後「痛改前非」,專心學藝的同時也感嘆道:「戲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當中蘊含着太多文化與審美的歷史,希望所有的觀眾朋友有機會的話開口唱兩句,那種感覺完全不一樣。」

20餘位總台主持人抱着學習的心態,組成4支戰隊,依次經歷面試摸底、新手體驗、大戲觀摩,最終在各位戲曲名家的指導下,完成畢業大戲。當所有主持人沉浸到唱、念、做、打的學習與訓練中時,每個人都拿出了百分之兩百的專注與認真:從頭頂水碗、腿夾薄紙的身體力行,到服飾道具的知識學習,無一懈怠。即使在各位主持人面前已是「大前輩」的徐俐老師,也變身「萌新學徒」,在數九寒冬中反覆練習戲曲中的一腔一韻,一招一式。

當被問及為何要來到《年年有戲》這檔節目時,孫小梅說:「是戲曲在召喚我。」京胡名家李祖銘在面試時也跟大家提到:「主持人們都抱着一個對戲曲敬畏的態度,敬畏之心,這個態度太可愛了。」《年年有戲》的初衷,不僅僅是要所有的主持人和觀眾能夠敬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喜愛戲曲藝術,更加希望所有傳媒人和年輕人就像主持人王冠所說的那樣,「把中國的故事講給外國的朋友們聽。」

何來敬畏 緣由國粹
「每一個行當、每一個領域能夠最終有所成就,一定是通過百分之一萬的艱苦和努力。」撒貝寧在沉浸式體驗過戲曲學習後,發自內心地感慨。

戲曲人便是如此。在《年年有戲》裏,從嘉賓到主創都嘗到了「台下十年功」的艱苦。聽戲易學戲難,縱然在以往的工作或生活中,學員們曾與不少戲曲前輩有過交流或者學習,但想要登上專業舞台,呈現一次合格乃至驚艷的戲曲表演,所要付出的,遠比想像的更加辛苦。張蕾在學習評劇時最大的感慨是,「戲曲真的是真功夫,沒有任何投機取巧之路可以走。」

深入了解戲曲知識,也是表演好戲曲劇目的重要因素。比如,摺扇作為戲曲舞台表演的常用道具,遮、抬、指、攏之間,代表了中國的含蓄之美;再比如戲曲服飾的魅力,不僅在於其華美考究的製作,更在於「一身行頭」便是所扮演角色的身份、性格、地位的直接體現。節目中有幸體驗「關公」這一角色的任魯豫發出了「何來敬畏,這就是我們的國粹」的感嘆。
突破傳統桎梏,不僅需要文化內容的推陳出新,更考驗着傳媒人思考如何「以舊換新——在舊的生產線上,換上適應高質量產品的高速高效傳送帶」。融媒體的傳播思維與方式,傳統文化藝術的跨界表達,已經讓越來越多人關注到戲曲藝術,相信很快將再次迎來戲曲百花齊放的盛會。
那就讓我們先走進《年年有戲》,於春日前,和戲曲來一次「最美好的邂逅」吧。
(來源:「CMG觀察」微信公眾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