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銅鑼灣寵物店售貨員及顧客先後感染源頭不明Delta變異病毒後,香港特區政府在店內倉鼠樣本中驗出新冠病毒。政府專家顧問相信,上月22日由荷蘭輸港的該批次倉鼠,抵港前已染疫,並有極大可能將病毒傳染該名售貨員。這傳播鏈一經證實,將是全球首次發現倉鼠傳人,更危及逾千個已購買倉鼠的家庭。漁護署昨日表示,為盡快移除疫情擴散風險及截斷可能的傳播鏈,人道毀滅該兩批染疫倉鼠亟有必要。衞生防護中心關注有市民隨處棄置倉鼠,呼籲切勿將倉鼠棄置街頭,以免增加疫情擴散的風險。

漁護署人員昨日兵分多路到涉事的寵物店及大埔倉庫取走多袋環境及動物樣本。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昨日在疫情記者會上表示,根據漁護署檢測樣本,上月22日以後購入的倉鼠很可能出現「族群染疫」,促請市民響應漁護署呼籲,將倉鼠交予署方檢測及人道毀滅,而倉鼠主人一家也需進行檢測,又呼籲:「市民切勿將倉鼠棄置街頭,可能會引起更多問題。」
許樹昌料抵港前已帶有病毒
政府專家顧問、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昨日在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相信上月22日從荷蘭輸港的該批次倉鼠,在運抵香港前已經帶有病毒,抵港後污染倉庫及寵物店,確診店員有機會因為接觸帶病毒倉鼠的飛沫及糞便後染疫,有可能是全球首宗由倉鼠傳人的個案。
他指出,基於公共衞生的考慮,不可能每天為該逾千隻倉鼠進行檢測,而Delta變種病毒會導致嚴重併發症,對飼養人員造成危險,人道毀滅所有倉鼠是適合的決定,「正如早年鷄場爆發禽流感疫情,場內所有活雞亦要人道毀滅。」相信今次事件後,日後香港進口此類細小寵物時,會設有檢測新冠病毒的附帶要求。
逾千養鼠家庭或存病毒危機
漁護署署長梁肇輝昨日在電台節目上重申,特區政府決定人道處理上月22日及本月7日抵港的倉鼠,是因為牠們的染疫風險高,政府已盡量平衡動物權益及疫情風險,按入口批次劃線,而非人道處理所有倉鼠,減少對動物的影響。鑑於新冠病毒疫情嚴峻,全球每日都有新發展,香港為控制疫情,需要採取穩妥措施,立即切斷傳播源頭。

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查詢時表示,去年底荷蘭正流行Delta變異病毒,而由寵物店、寵物中轉倉檢測的大量樣本,均證實這兩批荷蘭輸港倉鼠出現族群感染,加上該名寵物店店員感染的Delta毒株已絕跡香港多時,「因此有很強烈的環境證據,顯示這次很可能是全港甚至全球首例倉鼠傳人新冠個案,這就令全港逾千購買這兩批倉鼠的家庭,暴露在病毒危險之下。」
他指出,一旦有人被倉鼠感染,這種新病毒就很可能在人體內大量複製後,迅速傳給周圍人,因此亟有必要立即撲滅該兩批倉鼠,避免社區爆發風險。
人鼠媒介相似 病毒可雙向傳播
是次染疫批次的倉鼠須作人道處理,不少人都不解為何倉鼠與貓狗命運有異。政府專家顧問、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日前解釋,全球實驗室都選用倉鼠作為動物模型,是因為牠們有類似人與人之間的傳染力及媒介。有專家補充,人與倉鼠正因為有相似媒介,一旦倉鼠感染病毒,病毒便能暢通無阻進入人體進行大量繁殖,就很可能變異成適合感染人體的新病毒。
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昨日向香港文匯報解釋,人與鼠類動物之間有類似的媒介是「播疫」關鍵,它猶如橋樑讓病毒能雙向傳播,而貓狗與人類就因為沒有這共通處,故過往只發生主人將病毒傳予貓狗,貓狗卻未能傳病予主人,因此前年丹麥因貂鼠染新冠病毒,亦被迫人道毀滅1,700萬隻昂貴貂鼠,避免病毒因動物傳人而「洗牌」變種成新病毒。他呼籲飼養染疫兩批次倉鼠的家庭向漁護署交出寵物,切勿棄置街頭,以免危及社區。
除了媒介,動物傳人另一個前提是「狹小環境、密集群體」,在狹小環境病毒能持續大量繁殖,飼養者長期處於這種高濃度動物病毒環境下,也有可能被傳染,早年的禽流感就是這種原理。他指出,正常環境下飼養非鼠類寵物,如貓狗等互相傳染的可能性很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