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在壬寅虎年即將到來之際,中國國家博物館19日推出「瑞虎佑安——二〇二二新春展」。展覽從信仰禮制、歷史文化、藝術生活等方面系統展示虎的歷史、文化和與虎有關的節俗信仰,營造歡慶虎年新春的祥和氛圍。西周時期鑄造的國寶重器虎鎣「C位」登場,與西漢堂陽侯虎符、西漢錯金銀虎形帶鉤等數十件「虎」文物一起,和觀眾共慶壬寅虎年的到來,祈願新的一年生活美好安康。

展覽現場。 江鑫嫻 攝

今次新春展的展陳設計採用中國傳統多進式院落的形式來表現傳統中「家」的概念,以紅色作為主色調來渲染過年的氛圍。展廳內用五處「門」的概念來進行空間分陳,寓意五福臨門,期冀觀眾能在一種祥和、喜悅的輕鬆氛圍中,慢慢領略國博館藏精美文物的文化內涵,賞鑒春聯詞句以及感悟國博書畫家們精心創作的書畫作品之意蘊。

展覽現場。 江鑫嫻 攝

展覽展出的館藏展品上起商代,下迄21世紀初,既有金玉璀璨、精工細作的貴胄用器,亦有粗陶灰瓦、樸拙可愛的市井遺存,品類豐富,從文化的各個側面反映出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延綿不絕的虎文化。七成以上的展品為首次展出,在展現文物藝術魅力的同時,呈現出博物館最新的保管與研究成果,實現讓歷史文物活起來、豐富大眾文化生活的願望。

展覽現場。 江鑫嫻 攝

最有名的一件展品是西周時期鑄造的青銅重器虎鎣——折肩罐腹,形似茶壺,頂加飾虎紋,蓋頂踞一虎身龍尾獸,整體造型端莊典雅,紋飾精美。它很可能是在祭祀典儀上用來進奉使用的禮器。商周古人重視祭祀,虎形象的禮器,承載着重要的信仰意義。如果在X光下,還可以看出文物蓋頂有銘文和龍虎組合紋。

西周時期鑄造的青銅重器虎鎣。 江鑫嫻 攝

虎鎣曾是清代皇家園林圓明園的藏品,在近代民族和文化不幸遭遇的浩劫之中流落異邦,經過百餘年漂泊,在多方努力之下,於2018年重歸祖國懷抱,入藏國家博物館。展覽策展人表示,虎鎣寄託着中國人民的深厚歷史文化情感,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

展廳裏還有很多與「虎」相關的文物。西漢堂陽侯虎符保存幾近完好,背部有工整的錯銀銘文,剖面構造清晰,左右兩片仍然能像兩千多年前那樣開合。據了解,虎符為古代調兵信物,分為左右兩半,中央與統帥各持半符。調發軍隊時需持符驗對,符合才能出兵。這種發兵制度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史記·魏公子列傳》中著名的信陵君「竊符救趙」故事,便是古人使用兵符的記載,也為虎符這種器物增添了傳奇色彩。

西漢堂陽侯虎符。江鑫嫻 攝

西漢錯金銀虎形帶鉤的鉤體,被設計成一隻昂首闊步的老虎,氣韻生動。虎身鑲嵌形狀各異的金銀片,利用金屬的不同光澤,來表現老虎華麗斑斕的皮毛。老虎的尾巴捲曲呈鉤狀,用於鉤系束腰帶,設計巧妙,在審美和實用之間達到了完美的平衡。錯金銀也稱金銀錯,是在器物表面使用金銀質地絲、片進行鑲嵌的一種工藝。錯金銀可以讓器物華美燦爛,圖案清晰鮮明。

西漢錯金銀虎形帶鉤。江鑫嫻 攝

虎的形象還出現在了玉佩、枕頭這類貼身使用的生活器物上,也出現在孩童服飾、門頭牆上,表達人們希望藉助虎威驅除邪祟、保佑平安的心愿,以及對未來順祥生活的祈福。

金代黃釉黑彩題詩虎枕。江鑫嫻 攝

另外,展覽特別設置了多媒體互動體驗區,應用動態捕捉技術,為觀眾提供體驗剪紙藝術的機會。觀眾可以在這裏用手模擬剪紙動作進行創作,感受科技力量和傳統藝術結合所帶來的無窮樂趣。

責任編輯: 于丁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