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嘉華

本港第五波疫情未出現幾何級數上升,但威脅未除。政府專家顧問、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提出建議,說食肆枱與枱之間安裝隔板不能阻止Omicron變種病毒經空氣傳播,反而可能令空氣難以流通,建議食肆枱與枱之間保留1.5米距離,「坐疏啲」就可以撤銷隔板。作為餐飲業一員,老實說這個建議在現實中無法操作。防疫是系統工程,由外防輸入到內防擴散,有很多薄弱環節需要補強,從而達致整體的防疫效果,不能將整個防疫的代價壓在飲食業身上,否則只會民不聊生。

梁卓偉院長的建議固然有其思考的角度,但只要有在外面吃過飯的都知道,香港的食肆普遍面積細小,要做到枱與枱之間間隔1.5米,不要說小食店,就算連酒樓都難做到,除非是一些高檔食肆。

香港很多小店只是幾百平方呎,如果間隔1.5米,一張枱就佔了過百呎空間,房租卻不會減少,那等於直接判很多食肆死刑,單此一點已經沒有可操作性。防疫2年以來,飲食業界已經配合政府推行了很多新措施。例如食肆通風現在已規定每小時換氣最少6次,又要設置執枱專員,又要設置隔板、掃描安心出行、檢查針卡,食肆本身已經付出巨大代價。

專家一言,只是從某個角度出發,但政府決策,就必須從社會整體衡量。防疫這件事有很多環節,以今次第五波疫情為例,首先是外防輸入上出了漏洞,讓國泰的機組人員在社區自由「播毒」,才要讓香港市民付出巨大代價,又是停晚市堂食,又是停工、停面授課程、停年宵花市等。哪怕就內部的防疫措施而言,一旦有病毒流入,社區內的傳播漏洞有好多,例如是否所有人戴好口罩?是否大家都自覺保持社交距離?是否大家都遵守在食肆規定離座就戴口罩?是否都自覺使用安心出行?從現實所見,很多環節都做得馬馬虎虎,都是需要強化補漏的。如果其他方面都不做好,食肆枱與枱之間間隔再遠都沒有意義。

因此防疫需要找薄弱環節,需要計算以最低代價防疫。做好外防輸入明顯是全社會最低代價的,雖然特首早前說,加強貨機機組人員的防疫措施可能會令部分進口貨品加價,但相比社會內部再一次停擺而言,孰輕孰重?答案是再清晰不過。在做好外防輸入的情況下,其實社會內部只要大家做好基本的戴口罩、勤洗手等衞生措施,極個別漏進來的個案引起大爆發的機會不大。從這波疫情有19名確診者曾去過53間食肆,都沒有出現海嘯式爆發可見一斑。再強化內部防疫措施,做好安心出行的病毒追蹤以及推行「疫苗氣泡」提升接種率,明顯都是較一刀切要食肆間隔1.5米具可操作性。

一言以蔽之,防疫要做好,各方面環節都要完善執行,不能單單拿餐飲業開刀。否則今次爆疫要求1.5米,下次再爆要求2.5米,市民以後還能去哪裏吃飯呢?

(作者為香港創新飲食協會會長、豪華飲食集團執行董事。文章原題為《做好防疫是系統工程減少社會代價》。)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