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王亞毛)政府致力增加房屋供應,地政總署署長黎志華表示,今個財政年度(去年4月1日至今年3月31日)來自修訂契約項目的私樓單位供應大豐收,截至上月底,涉及已完成修契項目共有約1.3萬個單位,達四年新高,佔年內整體私樓預計供應量逾七成。

隨着新發展區上馬,潛在修訂契約增加,加上拆牆鬆綁措施奏效,他預期未來幾年修契供應增加,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已有12個項目提出契約修訂,政府將於今年首季,公布新發展區標準金額補地價安排,料有助加快土地供應。

圖:地政總署署長黎志華表示,未來幾年來自修訂契約的土地供應可望增加。\大公報記者梁堅攝

目前私樓供應有四大來源,包括政府土地招標、鐵路物業發展、市建局重建、修訂契約項目。黎志華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本年度修訂契約的近1.3萬個單位供應,主要來自五大項目:愉景灣北、西貢十四鄉、觀塘道、柴灣前中巴車廠、牛池灣聖約瑟安老院舊址,分別涉800至2000伙不等,補地價金額由30億至96億元。全年土地供應可望提供近1.8萬伙私樓。

新發展區標準金額補地價

黎志華說,過去一年,向地政總署洽商契約修訂個案增加,發展商態度更積極,相信有三大原因:一,政府提出增加土地供應策略、多個新發展區陸續上馬,「發展商心中有數,越早補地價越着數;到後期基建、配套越成熟,補地價越高。」二,加強版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下,發展商若在指定時間內符合條件,可申請換地或契約修訂,自行發展,否則會被政府收地。三,審批項目精簡流程,例如成立項目促進辦事處,優先處理可提供逾500個或以上單位的項目。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補地價標準化的安排擴至在新發展區「加強版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下的原址換地申請,黎志華說,今年第一季會公布先導計劃詳情。當局會參考工廈補地價標準金額的做法,為土地的現有用途及修訂契約後用途,制定一個標準金額,用來乘以修訂地契前後的樓面面積,兩者之間的差額就是補地價金額。

新安排料適用於正在推進的古洞北/粉嶺北,以及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黎志華透露,古洞北/粉嶺北已有12個項目業權人有意參與加強版換地安排,有住宅地、商業地,發展局正在審批。

新界不少用地現時實際用途與地契標註的不同,例如農地用作露天倉。黎志華說,署方制定修契前標準金額,會考慮有關因素,但計算補地價金額時,主要看地契註明的本來規劃用途,否則會引起更多不必要爭拗。

黎志華說,新發展區若採用標準金額補地價安排,由於機制公開透明,無論申請者或地政總署,都更方便計算到補價金額,可望縮短磋商時間,有助加快土地供應。

學者:對短期樓價影響不大

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客座副教授張聖典認為,政府簡化補地價流程及推出補地價標準金額安排,增加發展商對補地價的確定性,對市場是好事,但由於一般需四、五年後才有單位供應,預料對短期樓價影響不大。他預期今年樓價會跟隨通脹平穩向好,短期影響樓價因素包括恢復通關帶來的資金流入。

美聯物業首席分析師劉嘉輝指出,市場普遍預期今年樓價有正負5%至10%的波動,本年度私樓土地供應雖可達近兩萬伙,但未來五年預期平均落成量仍只有1.8萬伙,加上剛性需求仍然很大,樓價回落空間不多。

標準金額補地價 有利工廈重建審批

政府去年推出為期兩年的工廈重建標準金額補地價先導計劃,首十個月已接獲七宗申請,四個項目已完成修契。地政總署署長黎志華表示,標準金額補地價有助縮短補地價時間,本年度完成補地價工廈重建項目可望創十年新高,提供至少逾9.8萬平方米樓面。

黎志華表示,工廈重建是商業樓面的重要供應來源。標準金額補地價先導計劃至今完成修契的四個項目,分別位於觀塘及黃竹坑;一個項目已接受以標準金額所計的補地價,將於三月簽立修契;其餘兩個接近成熟階段。

黎志華形容計劃取得初步成功,因為成功補價個案較以往多,處理時間更快,創造各方共贏,包括更多消防設備不足的舊工廈有新發展,提供發展所需的商業樓面;政府庫房有收入;業主推動舊工廈發展亦更便利。

地政總署副署長盧錦倫表示,傳統補地價安排往往需時以月計,署方提出估價後,有個案上訴五次,每次處理需時三、四個月。但標準金額補價安排下,申請人一般對補價金額心中有數,相對容易接受補價安排,節省估價時間、上訴次數及時間。

黎志華預期,本年度完成補地價重建工廈項目可達八至九個,可望創十年新高。資料顯示,過去五年透過換地或修訂契約進行重建的工廈項目,每年有兩至六個不等,合共涉及逾52萬平方米樓面。

標準金額補地價先導計劃適用於1987年前落成工廈。地政總署將全港分為五大區,並就工廈修契涉及的三項用途,即重建前的「工業/倉庫」用途,以及重建後的「商業/現代工業」和「住宅」用途,訂立標準金額,用以計算重建工廈作其他用途所需補地價金額。

三維數碼地圖助市民揀樓

為配合智慧城市發展,地政總署計劃在2023年年底前,分四階段完成本港三維數碼地圖,九龍東三維數碼地圖將率先在今年下半年推出。地圖為每幢建築物製作了三維模型,加入了地段、落成時間等資訊,並引入三角測量工具,可即時量度建築物高度。地圖除方便市民更直觀了解城市立體實景空間,還可協助城市設計、環境評估等,甚至可模擬樓宇景觀以協助物業估值。

三維數碼地圖將按照九龍東、九龍中、九龍西及港島、新界的順序分階段完成,九龍中地圖已於上月啟動製作,新界已開始評估,形容是「成熟一區推一區」。

透過實景立體地圖,市民可查看每座建築物的坐標、建築物類型及用途、何時落成等資料,地段環境與建築物顏色一目了然。黎志華說,有意置業的市民可藉地圖模擬的不同樓層單位景觀,幫助揀樓。

地政總署總土地測量師易偉峰說,製作地圖時,運用了直升機的傾斜攝影、車載及背包移動測量系統三樣採集工具,並在地圖內引入三角測量工具,可協助量度建築物高度、闊度等資料。

另外,2022年出版的《香港街》會加入「飛機相」,除了傳統平面圖,每區有對應的實景鳥瞰圖,下周二(25日)起發售。

責任編輯: 許宣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