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一波疫情衝擊,多個行業停工停業,打工仔生活百上加斤。特首林鄭月娥宣布會推出第五輪防疫抗疫基金,支援受防疫措施影響的行業,周五公布細節。發放新一輪抗疫基金, 政府應汲取過往的經驗教訓,做到支援更精準到位,分輕重緩急支援不同行業,避免以所謂公平起見和行政便宜而搞「一視同仁」;基層打工仔手停口停,加上年關將至,政府應給受影響最大的群體提供一次性津貼,並且以最簡便方式發放,不要再讓他們幾個月後才拿到「救命錢」。

在第五波疫情的嚴格防控措施下,餐飲、美容、健身等多個行業難免再受重創。有政黨估計,政府今次再度收緊防疫措施,可能影響逾70萬名打工仔生計,部分員工將面對停工或減薪。

政府過去兩年推出四輪抗疫基金,幫助僱主和僱員渡過難關,成效不能抹殺,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以「保就業」形式設計的前幾輪援助措施,向僱主發放下屬僱員月薪的一半、上限9,000元,目的是保住打工仔的飯碗,但這種不分行業的做法,造成部分疫情影響較輕、甚至沒有什麼影響的行業,例如超市等也受惠,而且可能較之中小企受惠更大,這並非善用公共資源。更為人詬病的是,抗疫基金發放給僱主,再由僱主轉發給僱員,不能直接支援僱員,「保就業」變成「保僱主」,有少數無良僱主在收錢後就裁員或以造假手段欺騙津貼。新一輪抗疫基金必須杜絕類似現象。

政府不能為了所謂不同企業同樣對待的公平原則以及行政便宜,一刀切「雨露均霑」,而應根據受疫情衝擊的不同程度,重點照顧損失較重的行業;同時積極考慮將津貼直接發放給僱員,防範無良僱主侵吞津貼。有政黨建議,政府要在新一輪抗疫基金補漏拾遺,計劃應涵蓋自僱人士、自由工作者及零散工等,政府也應從善如流,結合實際情況,務求讓每一位受疫情打擊的市民都得到適切支援。

疫情持續兩年有多,過去大半年本港疫情漸趨穩定,打工仔以為即將苦盡甘來,不料第五波疫情又至,再陷困境。農曆新年前後本來是消費旺季,但現實是,團年飯、酒席紛紛取消,餐飲業前線員工被迫停工;美容、健身等場所更要全面停業;旅行社在疫情爆發以來受創最重,本來靠復辦本地團「吊鹽水」,現在也要叫停。年關將至,這些行業的員工更感彷徨,更需要政府雪中送炭。

特首林鄭月娥昨日透露,抗疫基金目前還有四十多億元結餘可以立即發放,政府應先向受疫情影響最大行業的基層僱員發放一筆過現金津貼,先解其燃眉之急,然後再視乎停工影響的程度,發放與其收入掛鈎的津貼。救打工仔於水深火熱,是良政善治精神的基本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