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加速融合發展,如何將香港與灣區各城市醫療資源銜接,以滿足區內居民的衞生保健需求,成為政府與業界持續研究推進的工作。十年前,一座由香港大學和深圳市政府簽約合辦的醫院初初落成;十年後,它成為內地最年輕的三甲醫院、國家醫療改革的標杆。《肥胡醫聊》第四集,請到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談談他五年來推動兩地醫療融合的心得體會,以及從醫數十年的感觸和思考。

【醫療試驗田 探索「一國兩制」下深港融合制度】

2016年,盧寵茂接替鄧惠瓊成為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第二任院長。那時,他早已是享譽國際的「換肝聖手」,有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系主任、瑪麗醫院外科部門主管等多項要職在身。不少人對他北上工作感到不解,甚至質疑他是貪圖「閒職」。「到港大深圳醫院做院長並非只是做行政這麼簡單。」盧寵茂說,這間醫院是全中國,甚至全世界醫學上最大的一個試驗,要探索如何利用「一國兩制」融合優勢,而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深港醫療融合制度,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磨合。

對於港大深圳醫院的先行先試,盧寵茂認為,「能夠改善很多人的健康和醫療質素,造福深圳的2200萬人和香港的700萬人,甚至是全國14億人口,這很困難,但對我來說是很值得做的。」他特別感嘆,所有的改革和轉變都來之不易。

盧寵茂指,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是全中國,甚至全世界醫學上最大的一個試驗。

【推行不打點滴 病人不輸液同樣好得快】

比如早些年內地許多醫院裏「吊瓶森林」的奇觀屢見不鮮,甚至不少民眾也奉行「輸液好得快」的理念,一到醫院便主動要求打點滴。但港大深圳醫院卻不設置門診輸液室,讓來就醫的民眾少打甚至不打點滴,一度遭到社會質疑,不但醫院收入隨之大減,不少習慣了打點滴的病人紛紛投訴,「為什麼不幫我打點滴,你不是好醫生!」

回憶起當時的情形,盧寵茂形容「捱得辛苦」:「全國這麼多醫院,我們成了唯一一個說人家(打點滴)不對的,但我們真的在堅持。」事實證明,大部分門診病人就算不輸液,好得也同樣快,驗證了港大深圳醫院不設門診輸液室的可行性。2016年,廣東省明確提出,全省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嚴格控制,並逐步取消門診患者靜脈輸注抗菌藥物和靜脈輸液。

要真正做到公平公益,用心為病人服務同時亦保障醫護權益,盧寵茂踐行以「Less Is More」的理念來管理醫院,絕不「過度醫療」,將醫生的專業價值放在第一位。在港大深圳醫院,門診收費比其他深圳同級的三甲醫院低15%,病人的平均住院費更低30%。盧寵茂指,醫生的專業費用會佔住院病人收費的43.8%,藥錢等耗材方面的收費則相應減少。換句話說,雖然病人給的錢少了,卻得到了更好更有效的治療,而醫院的純收入也增加了。

曾經內地許多醫院裏「吊瓶森林」的奇觀屢見不鮮,甚至不少民眾也奉行「輸液好得快」的理念。

【助「三甲」標準國際化:已拿到國際認證】

在持續的醫療改革探索和實踐中,港大深圳醫院的醫療質素,得到越來越多市民的認可。2017年,成立僅5年的港大深圳醫院,被評為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盧寵茂笑言,曾在評選「三甲」這件事上被不少人「勸退」,因為「三甲」醫院合規條文有600多條,十分複雜,而且「全部用簡體字寫的」。不過,仔細閱讀後,大家才真切感覺到「三甲」評審標準精細,甚至比澳洲醫療服務標準委員會(ACHS)等國際醫院認證標準更嚴謹。

盧寵茂還透露,港大深圳醫院現正協助推動「三甲」認證標準國際化。「最近有個好消息,我們將『三甲』的標準提交給國際醫療健康質量學會(ISQua),已經拿到了ISQua的國際認證。」他希望,未來中國醫院可以不用再考JCI(國際醫療衞生機構認證聯合委員會)或者ACHS,不需要再尋求外國認證,而是「讓中國標準走向國際」。

盧寵茂希望未來中國醫院可以不用再尋求外國認證,而是「讓中國標準走向國際」。

【「港澳藥械通」試點 讓內地患者獲益】

作為首間深港合作醫院,港大深圳醫院可謂是大灣區醫療融合的一塊試驗田。今年4月,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展開在港大深圳醫院的「港澳藥械通」試點工作,該院可使用經審批的臨床急需、已在本港上市的藥物和本港公立醫院已採購使用的醫療儀器。

盧寵茂舉例,通過「港澳藥械通」政策進口的第一種醫療儀器「磁力可控延長鈦棒」,可為嚴重脊柱畸形的兒童進行矯形。在香港,這種儀器十幾年前已經獲批臨床使用,但內地兒童卻遲遲未能受益。患上此類疾病的兒童只能選擇植入傳統金屬生長棒,且隨著脊柱生長,每半年就要手術進行更換,不僅身體遭受極大痛苦,對家庭經濟也是巨大負擔。

有了「磁力可控延長鈦棒」後,患兒只需接受一次微創手術植入生長棒,之後只需要每三個月回醫院一次,以巨型磁石在體外遙控,延伸生長棒即可。過程簡單便捷,完全無創,免除了皮肉之苦。

雖然試驗新政策的過程中,種種審批事項着實繁瑣不易,但對於盧寵茂來說,只要對患者有益,就是值得:「因為看到這個政策很重要,真的可以幫到人。我們要融合,將內地一些好的事情帶出來,將香港好的事情帶過去。」

磁力可控延長鈦棒只需接受一次微創手術植入生長棒,之後只需要每三個月回醫院一次,以巨型磁石在體外遙控,延伸生長棒即可。

【醫者仁心 「再選一次還是要做醫生治病救人」】

「幫到人」是盧寵茂時時刻刻掛在嘴邊的詞,行醫數十載,他始終將患者的需要放在首位。在香港,有私家醫生一個月、甚至一星期收入就能高達100萬,被稱為「月球人」或「星球人」。但盧寵茂卻沒有離開醫管局「另起爐灶」,而是一直留在公營醫療體系內:「始終公營醫院病人數量多,再加上我教多些醫生,他又可以做到更多。」

「我爸經常說,做醫生最好,做醫生可以幫人。」盧寵茂家中有六個兄弟,早年生活並不富裕。盧父不是醫生,年輕時卻也有修讀醫科的心,儘管這份執念一生未能實現,但孩子們在耳濡目染之下,也將懸壺濟世當成了人生目標。

從港大醫學院畢業後,剛入行的盧寵茂在眾多醫療項目中,選擇了極為困難的肝移植手術。1991年,他與另一位香港肝移植先驅範上達,成功地完成了香港首例人體肝移植手術。迄今30年,盧寵茂提出的活體肝移植新技術,在全世界拯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

「中國幾千年歷史,醫好了多少人,救了多少人啊。」在盧寵茂心裏,存在這樣一種傳承精神。他堅持留在公立醫院,除了治病救人,也想以自己的影響力帶動其他人。醫者仁心,他甘於奉獻的執着和純粹,令人敬佩與動容。「我做醫生這麼久了,你要我再選一次,我還是會選擇做醫生。」盧寵茂說。

(攝製組:Yan、蘇婷、茜茜子、任青/ 撰文:蘆葦 )

【肥胡醫聊】

全新醫療健康資訊節目《肥胡醫聊》,特邀香港醫院管理局前主席胡定旭教授做嘉賓主持,每集邀請業界知名專家、醫生,就市民關注的健康熱點、難點,圍繞常見病、高發病,進行專業、權威的健康科普。

責任編輯: 李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