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江鑫嫻 北京報道)新石器時代的碳化稻米、商代的酒器、漢代的銅烤爐、唐代的餃子、鴻門宴場景復原、古人席地而食體驗區……中國國家博物館28日推出「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展」。240餘件(套)精選文物,從食材、器具、技藝、禮儀等不同角度,系統闡釋中國古代飲食的發展變遷與文化內涵,引導觀眾品味中國味道。展覽還設置多個有趣的互動項目,助觀眾感知中華民族貫通古今的生活趣味。觀眾亦可足不出戶線上看展,並通過微博微信互動、觀看展覽直播,共同「尋味人間」。

展覽現場。 江鑫嫻 攝
明代供食具,山西晉城出土。此套供碟是專為墓主人燒制的隨葬品。11個綠釉陶碟分別裝有雞、魚、蔬菜,水果以及糕點等食品。 江鑫嫻 攝
展覽現場。 江鑫嫻 攝

充滿人間煙火氣 全面呈現中國古代飲食文化歷史變遷

從茹毛飲血到炊煮熟食,從大羹玄酒到佳肴美饌,中國古人的餐桌見證了上萬年的飲食革命和文化流變。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今次展覽策展人王月前表示,今次展覽共分為「食自八方」「茶韻酒香」「琳琅美器」「鼎中之變」「禮始飲食」五個單元,展出精選文物200餘件(套),從食材、器具、技藝、禮儀等不同角度出發,全面呈現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歷史變遷,真實刻畫古代勞動人民充滿煙火氣息的日常生活,深刻表達中華民族對豐衣足食的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漢代銅烤爐。此為當時人用來烤肉的器具。 江鑫嫻 攝

第一單元「食自八方」,分為「膳食之主」「六畜三牲」和「蔬鮮果芳」三組,分別展示了糧食、肉食、蔬果的起源傳播、培育繁殖、倉儲畜養。「茶韻酒香」單元分為「天之美祿」「茗香繚繞」兩組,主要展現酒與茶的誕生、加工製作、飲用、衍生文化。

鴻門宴場景復原。 江鑫嫻 攝

「琳琅美器」單元分為「陶之古朴」「青銅威儀」「漆木華美」「瓷之風韻」「金玉典雅」五組,由不同材質的飲食器具出發,展示其在中國古代飲食文化中的重要性。

清代朱漆皮胎彩繪葫蘆式餐具盒。 江鑫嫻 攝

第四單元為「鼎中之變」,由「烹飪有術」「食單著述」「食以體政」三組構成。展現食材的加工製作、菜肴的烹調及飲食相關著作文獻、所延展出的文化思想。

「禮始飲食」單元則由「飲食禮器」「進食之禮」「宴飲之禮」三組入手,介紹展示「食」與「禮」的關係,闡釋飲食禮儀的形成及對中華文化的深遠影響。

據國博介紹,今次展覽是緊貼百姓,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展覽,是一個充滿了人間煙火氣的展覽。「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中國人對飲食有着特殊的熱愛與追求。本次展覽也是繼「中國古代服飾文化」 展後,國博植根人民大眾生活,從「衣食住行」延展挖掘的集普及性與學術性於一體的展覽實踐。

展覽現場。 江鑫嫻 攝

設置多項有趣互動 觀眾可足不出戶線上看展

展覽設置有多項互動項目,展陳形式豐富。展覽第一單元就有「摸摸看有哪些外來作物」環節,三個紙箱中放有西瓜、南瓜、玉米、茄子、黃瓜等蔬菜瓜果模型可供觀眾觸摸,牆面上則有對應的作物原產地及傳入中國的時間等介紹。古人席地而食體驗區內,觀眾還可入座留影。

展覽設置有多項互動項目,引導觀眾更好地感受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知中華民族貫通古今的生活趣味。 江鑫嫻 攝

展覽還通過多個場景展示了飲食文化。其中,釀酒蒸餾場景向觀眾講述了古人釀製「白酒」的過程。據介紹,中國的酒可分為自然發酵的果酒、釀造的糧食酒和蒸餾酒三個階段。蒸餾酒也就是大眾習稱的「白酒」,一般認為始於元代,也有東漢說、唐代說等觀點。宋代點茶場景則向觀眾介紹了點茶這一宋代最為風行的技藝,包括炙茶、碾茶、羅茶、烘盞、候湯、擊拂、烹試等一整套程序。同時系統介紹了羹飲法(唐及前代)—煎茶法(唐代)—點茶法(宋元)—瀹飲法(明清至今)等一系列中國飲茶方式的改變。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唐代餃子。 江鑫嫻 攝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格外重視長幼尊卑,古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着嚴格的禮儀規範。座次的排列是古代宴飲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今次展覽特別引入鴻門宴場景復原,通過對「鴻門宴」座次的描寫,反映出中國古代有以東為尊的傳統。同時,這一場景復原還向讀者講述了「鴻門宴」的地點應在軍帳。在古代,除了軍帳或一般普通的房子外,若在堂上舉辦宴會,一般以南向為尊。

另據介紹,展覽將利用互聯網新媒體,通過國博「中央廚房」融媒矩陣與合作媒體、支持單位的多種渠道,在線展示展覽中部分精彩內容。廣大觀眾可足不出戶線上看展,亦可通過微博微信互動、觀看展覽直播,共同「尋味人間」,領略飲食文化的獨特魅力。

古人席地而食體驗區。 江鑫嫻 攝

展覽形式設計蔡博洋表示,希望通過好看的、好玩的、能體驗的、能動手感知的內容與展覽形式設計,拉近博物館與大眾的距離,引導廣大觀眾感受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知中華民族貫通古今的生活趣味。

責任編輯: 秦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