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健文表示,日後的重建和保育方針傾向使用「新蘇屋邨」模式。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記者 明其道)房委會轄下有逾19萬個高齡公屋單位,且大多都超過35年樓齡,繼華富邨後,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邀請房委會研究重建西環邨及馬頭圍邨。在清拆重建的同時,如何保育當中的歷史文化成為社會的關注點之一。翻查資料,房屋署目前有兩種保育、重建的方式,一是整幢保育活化,如由工廠大廈搖身變成的華廈邨;二是在全邨重建的同時,保留部分原有特色,如2016年起分階段落成和入伙的「新蘇屋邨」。房屋署副署長(發展及建築)梁健文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預料,日後的重建和保育方針傾向使用「新蘇屋邨」模式。以華富邨為例,署方過去7年一直與該邨居民、地區人士交流,希望保留該邨地標,重現「新華富邨」。

● 左起:房屋署總建築師葉成林、房屋署總建築師黃至中、梁健文。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2014年施政報告提出重建華富邨,特區政府在過去7年除了覓地安置受重建影響的住戶外,房屋署也暗地裏為保育這條最為港人熟悉的屋邨下功夫。梁健文透露:「(重建華富邨)喺2014年公布之後,其實我哋已經啟動咗一輪諮詢,問返華富邨嘅居民,佢哋對華富邨嘅感情係點樣。」

7年諮詢交流 冀重現「新華富邨」

他指出,經過7年的諮詢、交流,署方已對居民的期望有一定掌握,承諾會作為重建方案的參考:「居民對公共空間有感覺,我哋亦都了解到華富邨商場對佢哋嚟講有一定意義,我哋希望將呢啲元素收集起嚟,將(華富邨)歷史文化喺新項目(『新華富邨』)中反映出嚟……比如我哋亦都有諗返廖本懷(華富邨總設計師)嘅設計概念係點樣,我哋可唔可以放入新邨度呢?」

整幢保育活化或影響全盤發展

除了華富邨外,新一份施政報告亦提出邀請房委會研究重建西環邨及馬頭圍邨,意味舊邨重建在往後的日子只會愈來愈多,梁健文預料未來的重建和保育方針也會傾向使用「新蘇屋邨」模式(見另稿),即與華富邨做法類似,因為該模式取得一定的成功,且整幢保育活化模式或會影響全盤發展。

他說:「保育唔一定要將座樓擺返喺度先為之保育,成座保育要考慮好多嘢:第一,座樓嘅結構係咪值得保留;第二,喺一條新邨入面保留一座樓,會影響晒成條新邨嘅發展。」

房屋署早前曾嘗試整幢保育的活化模式,但發現有不少局限,例如將柴灣工廠大廈改建成公營房屋,即現時的華廈邨華欣樓。柴灣工廠大廈建於1959年,是當年全港碩果僅存的H型工廠大廈,於2012年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該工廈原有378個工廠單位,署方斥資逾3億元改成公屋,最終提供187個住宅單位,成為本港獨特的公屋項目。

改建為公屋大廈的華欣樓於2016年入伙,建築上保留了煙囪及庭院等工廈元素,還使用改良版舊式公屋摺閘,打造港人集體回憶。該項目單位實用面積由約190平方呎至410平方呎不等,每戶設獨立廚廁,但受歷史建築限制,單位內結構不能改動,例如不能加建間隔,難免令居民感到不便。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