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探討粵曲和粵樂音律的研究不多,大家樂意談的都是怎樣奏和唱,至今沒有確立一套完整的理論,所以我只能夠東拉西拼解說一下。

在《廣東音樂多面體》一文對粵樂音階的解釋是「西洋音樂,每個八度音階,頻率增倍。其間有十二個半音(鋼琴七個白鍵加5個黑鍵),頻率以十二級的幾何級數遞進,改變的比例相同,稱為十二音律或十二平均法。早期的廣東音樂,每個八度音階,其間有7個音(沒有半音),頻率以七級的幾何級數遞進,稱為七音律或七平均法。所以音程和西洋音樂有點不同。每個音都稍有差異,主要是Fa音略高,Si音略低,有特殊韻味。後期的作曲家,多採用西洋樂理,樂器調音亦與西樂相同。由於相差僅百分之一二,一般難以分辨。」在同一文章中,還可以找到十二音律和七音律的音頻對比表,有興趣的朋友可在網上找來參考。

孫新財在《廣東小曲簡介》一文認為「fa音略高,si音略低」是「粵曲的律與調有極重要而獨具的特點」。他說:「一般人誤以為七律是Fa、Si兩音,介於Mi-So、La-Do之間(中立音階),甚至大多數人還認為這種Fa不Fa、Si不Si的現象起因於樂器製作的簡陋、不準。近代民族音樂學家研究的結果,認定這是一種與西洋甚至中國傳統三分損益律完全不同的律制,自成體制,因此而產生了一些無法由西洋音階取代的調式,如粵曲之乙反調、潮樂之重六調、活五調,客家漢樂之軟線,秦腔之哭腔,西北碗碗腔也有很多這種曲調。七律之音階,除Fa以外,均比西洋音階為低,不只是Fa要高一些,Si也要低一些,就這麼簡單。」

他舉《昭君怨》為例子,如用七律傳統樂器,則潮州十大弦詩樂之重六調《昭君怨》和廣東譜子《昭君怨》的兩種譜所奏,尚無大異,改採西洋十二律樂器時,則無法奏出乙反調的原味。

在《粵劇與廣東音樂的音律通俗講解》一文有以下的觀點:「在全世界的音樂上,沒有分哪套音樂理論對哪套音樂理論錯,各地有各地的特色,若是都走向西洋十二平均律的理論,就沒有特色可言了。」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