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殷向善)香港與內地免檢疫通關漸見曙光,本港學童恢復半日面授課堂已經數月,惟跨境學童仍只能遙距上網課,政府亦暫未將跨境生列入通關的優先配額名單中。

有候選人建議,特區政府在跨境生通關問題上應採取「特事特辦」機制,容許他們優先回港上課。

據統計,本港上學年跨境生人數共2.7萬人,分別在各區825間學校就讀,其中北區佔最多,共有超過1.2萬名跨境生。疫下持續上網課,無法參與校園活動,跨境生各方面學習進度難免跟同學脫節,社交發展亦令人擔憂。孩子不能回校,家長及學校在照顧上也付出更多。

《大公報》近日訪問六名參與2021立法會選舉的候選人,詢問他們對支援跨境學童有何良策,以及對孩子回港路漫漫有何看法。

2020年初,疫情爆發,跨境學童被迫暫別校園和課堂,轉而在網上學習,惟這個「暫別」至今已長達三個學期。去年六月,港深兩地政府協調後,本港教育局提供約2500個名額給中三至中五級居於深圳的跨境學生到港復課,並聯合跨境巴士公司,為跨境生提供「點對點」接送服務。有關安排僅持續了18天,就因本港當時爆發新一波疫情而中斷,卻為疫下向跨境生提供「綠色通道」創造了新嘗試。

怕耽誤升學 轉讀內地校

今年五至七月,教育局委託承辦機構,在深圳羅湖、福田及南山區開辦「心理社交支援課程」及「學習支援課程」,讓居於深圳的中小學跨境學生參加,透過小組面授形式,提供在家學習以外的學習及情緒支援。事實上,已有學校自行於內地設立學習中心,讓跨境生集中觀看所屬班別的香港實時課堂,建立重返課堂的氛圍感。

亦有不少跨境生家長怕久久未能回校耽誤學業和升學,索性辦理退學,替孩子改報讀內地學校。又有學生因長期網課,導致近視加深,以及出現情緒問題。如何為跨境學童回港搭建安全之路?免檢疫通關初期應否為跨境學童設立有限配額?過往「點對點」接送、在內地設立學習點等經驗能否借鑒延續?不妨聽聽六名參與2021立法會選舉的候選人,有何良策。

近兩年缺少了面授課堂,不但影響學生的學習進度,也影響他們的社交和心理狀況。

如何解決跨境學童的學習難題?

朱國強:優先讓應考生回校

教育功能界別候選人、打鼓嶺嶺英公立學校校長、教聯會副主席朱國強表示,他任職的學校有近120名跨境生,學校早前在內地租借教育中心,供當地的跨境學童看管下上網課,逾九成學生參加;惟大多學校條件有限,只能安排跨境生在家上網課,有學生自制力較弱,家人看管不到位,以致沉迷打機,學習大打折扣,甚至有學生出現情緒問題,需要看心理醫生。他指出,大部分跨境學童兩年沒法回港參與面授課堂,憂慮日後回到香港後出現一系列問題,建議政府循長遠考慮,增撥資源為日後學童回港作準備。

朱國強說,教育局曾於月前委託承辦機構,為跨境生開辦「心理社交支援」及「學習支援」課程,惟名額和效果遠遠不足夠,仍有相當一部分學童不能受惠。他建議,短期來說就通關問題,在通關初期,政府應優先考慮讓處於應考中學文憑試、小學呈分試或Pre-S1在即的學童小規模回港上學,盡快追回學業,提前調節學習和社交情緒。他建議局方應從學童長遠發展考慮,盡快與社福機構、校長等持份者共同探討,從各方面制定策略,以助日後跨境學童回港適應難題。

林日豐:派專家為學童情緒「把脈」

教育功能界別候選人、退休校長林日豐說,早前內地專家團抵港,到訪香港防疫抗疫工作單位及設施,並與人員會面、交流和分享經驗,教育局應把握機會,主動與衞生署、海關等部門溝通,爭取與內地專家反映和交流。

他又表示,過去近兩年跨境學童雖持續透過網課保持學習,但大部分學童並無機會回到香港校園上課,缺乏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影響到身心健康發展。故此他亦建議學校可以引入本港教育心理學家,與跨境學童和家長進行線上交流,對學童的情緒「把脈」,分辨其情緒上或學業上的困難。林日豐亦提到;學界應對處於需要應考中學文憑試的學生進行評估,提前部署,構思來年會否繼續需要特別安排試場進行考核。

林泳施:實施「分流分班」上課

教育功能界別候選人、瑪利灣學校校長林泳施表示,跨境生近兩年不能回港恢復面授課堂,學界關注跨境學童學習狀況之餘,亦十分憂慮學童的全人發展。她提倡局方應在讓小朋友盡快恢復正常課堂的大原則下,再與學界商討具體執行措施,她認為可循幾個方向探討:一為容許已經接種疫苗的跨境生有規模地回港上課,預留一定通關配額予跨境學童;二是提供由關口到學校的「點對點」校巴跨境接送,讓跨境學童有序回港上堂。

至於如何釋除疫下本港家長的憂慮,林泳施以其校分流日校生和住宿生為例,表示學校可以在跨境生回港後實施分流分班,並盡快給跨境學童提供心理輔導支援,讓他們恢復正常上學模式。

丁健華:應特事特辦允許回港

教育功能界別候選人、奧福兒童國際教育機構總監丁健華表示,不少跨境家長欣賞香港教育模式才會讓孩子到港求學,但受制於疫情,部分已讓孩子轉回內地讀書。

他指出,出生率下降,有學校需縮班甚至面臨殺校危機,尤其對跨境生較多的地區,他建議局方不應急於考慮殺校,提倡進行小班教學,以作過渡期考量。

丁健華亦提到,在跨境學生通關問題上應採取「特事特辦」的機制,「宏觀來說局方應隨着時代的脈搏去放寬開通關口的限制,只要加強兩地疫情的通報機制,例如當學童所在的內地小區出現一單(確診)個案,便暫停該小區學童回港,反之香港方面亦然。最重要通報機制通報得好,可以解決不少問題。」

文詩詠:借內地校集中上網課

教育功能界別候選人、保良局林文燦英文小學校長文詩詠指出,現時全國實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防疫抗疫政策,預料短期內或較難恢復跨境學童「點對點」校巴接送。她表示,若明年農曆新年過後,跨境學童仍無法通關回港學習,政府應攜手進行跨部門合作,探討在內地設立「臨時上學點」,讓跨境學童實現面對面交流。

「教育局和內地及政治事務局應盡快與內地溝通,看看能否借用內地學校的地方,讓香港的跨境生能在當地校舍,集中進行與香港校園同步的網上課程。(實現)這點非常視乎政府的決心。」她亦引述調查指,對於年級愈小的學生,上網課效益愈低,希望有關部門正視跨境學童的學習和成長問題。

劉智鵬:撥資源開辦港式學堂

選舉委員會候選人、香港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學術及對外關係)劉智鵬指出,現時跨境學童仍無法回港上堂,最重要的背景是疫情仍未結束,政府是時候認真思考,疫情對跨境學童的影響是短期內通關便可以解決,抑或是長期、會持續的狀況。他表示,大部分跨境生家中上網課,若疫情持續,線上授課成為解決跨境生教學的恆常方向,政府應主導推行有關課題的全面調查和檢討,探究學習成效及改善方向等。

他提到,近幾年內地教育發展亦邁向「中國速度」,勢頭驚人,不少教學理念和方法先進,因而在未來跨境的概念或成雙向,港人一樣能給小朋友選擇跨境到內地讀書。他亦建議,政府應拓闊思維,例如可模仿港人子弟學校,提供資源在內地設立港式學堂,調配一批教師到深圳授課,盡量幫助跨境生在與香港相近的環境中上堂,以銜接通關後的學習和生活。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