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城市中軸線穿過深圳市民服務中心大樓,連接香港青山綠水,直達遙遠天際。作者供圖

江 鄰

 雨霽虹銷憶鄧公 大潮初起此園中

 客來好作新城賦 誰與共栽傲雪松

 瓣瓣蓮花三界外 拳拳盛意九州同

 會當華夏夢圓日 一覽眾山皆小峰

深圳十峰,來到最後一峰。蓮花山不高,海拔只有106米。所以今天的行程不像登山,更像遊園。可自古山高人為峰,再高的山也高不過人,人卻可以令山的高度得到提升。當我仰望山頂上昂首闊步的鄧公塑像,方知蓮花山的巍峨,全深圳無峰可比。

深圳特區成立前,蓮花山不過是個普通山丘,寶安縣眾多山丘之一。甚至嚴格說來,山丘都算不上,只是一塊高地。歷史上分屬三個村,並沒有統一名稱:南坡屬崗廈村,村民稱其大王嶺;北坡分屬上、下梅林村,分別被村民稱作蓮花梁、九江壠。最早以蓮花山來命名這塊高地,源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當時,解放軍工程兵在高地上修築邊防設施,標註地圖時選用了蓮花山這一名稱。不過,村民還是沿用舊稱謂的多。

深圳諸山皆出自蓮花山脈,惟此峰得以「蓮花山」命名,可見其特殊價值。蓮花山脈是粵東南三大山脈之一,呈東北—西南走向。主脈從東北的大埔縣至西南的惠東縣,長約280公里。餘脈延伸至深圳、香港,沒於南海離島。蓮花山脈在深圳的支脈為梧桐山脈,由梧桐山脈又分成三個支系,即七娘山系、雞公山系和陽台山系。按堪輿學家的說法,三個支系構成了深圳的三條主龍脈,所有風水旺地均在其上。而蓮花山,正處於雞公山系與陽台山系的交會點上。深圳市政府籌建蓮花山公園,是1992年10月即鄧小平「九二南巡」後不久破土動工的,1997年香港回歸前夕正式開放。建成不過數年,蓮花山公園就名動大江南北,入選全國紅色旅遊景點景區名錄。公園修得很漂亮,佔地194公頃,草坪、湖泊、樹木錯落有致,石階步道與蜿蜒車道穿插互補,風箏廣場和山頂廣場遙相呼應,成為市民舉家休閒首選。景區大致呈菱台形,南起紅荔路,北到蓮花路,東起彩田路,西到新洲路,四面皆有入口,而以南面為主入口。

在調入深圳工作之前,深圳十峰中我唯一到過蓮花山。每次上蓮花山,其實都不只是為了登山,所思所想亦在山水之外。包括此次選擇蓮花山作為打卡深圳十峰的收官,也主要是考慮它的紀念意義。

山水與遊人,是相互成全的。人寄情於山水,山水因人而被賦予意義。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固然指山中高人,又何嘗不指遊山者呢?古往今來,山還是那座山、人已不是昔日之人的情況屢見不鮮。蓮花山因其特別的因緣,更成為引發人思考之地。近幾年三上蓮花山,由於自己身份不同了,感受也大不相同。

一上蓮花山,是2018年6月,我當時還是香港中聯辦青年工作部部長。來自香港社會各界的150名青年才俊,組成「國家發展戰略與香港青年機遇」參訪團,由我帶隊,乘高鐵北上,跨珠江、長江、黃河,直達北京。參訪團從蓮花山公園山頂廣場鄧小平塑像前起步,緬懷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破析香港與改革開放的不解之緣,思考新時代香港青年的出路。

改革開放帶來的歷史機遇,成就了一代香港青年。而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領頭羊,也深深打上了香港的烙印。如今,面對深圳河兩岸的風物變遷,這些青年朋友的心情定然不會平靜。香港人一直以學習能力強,富於機遇意識和探索精神而著稱。世界局勢瞬息萬變,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香港社會卻不時泛起孤芳自賞、抱殘守缺的沉渣,令發展的步履有些蹣跚,很多年輕人的國際視野反而不如內地年輕人。他們的出路在哪裏?也許這個參訪團的主題,便蘊藏了答案。蓮花山上,深港兩地青年齊聲誦讀《青春獻辭》的場景歷歷在目:歷經風雨來時路,滿懷豪情赴天涯。融入中國夢,青春再出發!

二上蓮花山,是2020年底,我結束了駐港工作,返京路過深圳。當時北國已入凜冬,一片肅殺,深圳還是遍地紅花綠葉。慶祝深圳等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大會剛開過不久,輿論還集中在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總結經濟特區建設經驗,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同行的幾位朋友來自不同省份,都有過駐港經歷,現在都在深圳工作。由於時間比較充裕,我們且行且聊,天南海北。印象最深的話題,是談到四個經濟特區中,為什麼只有深圳一騎絕塵,成了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引擎?

中國人做事,講求天時地利人和。以天時論,深圳冬季無嚴寒,街頭巷尾365天都是一片忙碌。不過,具備如此天時的南方城市並不鮮見,深圳之所以成為深圳,還因其特殊地利——毗鄰香港。香港對深圳的影響,是全方位的。至於人和,恐怕有一點不容忽視:深圳基本上是白手起家,本土勢力不強,各路人馬八仙過海,上達天聽,近借港澳,遠及海外。如此強大人脈,還有什麼辦法想不出來,什麼阻力不可化解。

三上蓮花山,便是這次了,我已成為擁有鵬城戶口的新深圳人。當我站在山頂廣場向南眺望,一條城市中軸線穿過深圳市民服務中心大樓,連接香港青山綠水,直達遙遠天際。 大樓外觀如展翅的鯤鵬,氣魄宏大,寓意深遠。思及深圳經濟特區40年來走過的路,不由令人感慨萬千。

事非經過不知難!深圳走到今天,殊為不易。國內的爭論來自方方面面,國際的博弈也是刀光劍影。鄧小平兩次南巡,撥開迷霧,校正航向,確保改革開放的巨輪破浪前行。1984年是針對「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質疑,擲地有聲地表明自己的態度: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1992年南巡期間發表的談話作為《鄧小平文選》的終篇,其意義更是非凡。時任深圳市委書記李灝這樣對記者說:「我是1985年調到深圳的。我年年請他,都沒來。到1992年不請自來。這次完全是他自己要來。鄧小平雖然8年沒來深圳,但他一直關注着深圳的發展。這個深圳成功不成功,關係到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不成功。你想想當時我們是什麼狀況啊。對當時的國際局勢,鄧小平講了三句話:第一句話,冷靜觀察;第二句話,穩住陣腳;第三句話,沉着應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靜、冷靜,再冷靜,埋頭實幹,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

勒杜鵑俗稱三角梅,是深圳的市花。一年一度的勒杜鵑花展是蓮花山公園的盛事,今年於11月20日開幕,展期為一個月。花展擬以「千園生態,萬象生活」為主題,分城市花園、精品花園、未來花園、城市花集4個核心展區。其中,城市花園由全市12個區級架構(行政區、新區、深汕合作區、前海管理局)聯手打造,每個區都盡情展示自己的特色和創意,無不匠心獨運。秋風正爽,徜徉在充滿生機的蓮花山公園裏,分明感受到深圳已進入百花爭艷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