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2006年拍攝畫家劉曉東的《東》及2007年拍攝服裝設計師馬可的《無用》後,賈樟柯延續「精神肖像」的描繪,完成「藝術家三部曲」的最終章《一直游到海水變藍》,由4位中國當代作家對鄉村的回憶,透視當代中國人的心靈。賈樟柯表示,完成《東》及《無用》後,一直想拍一部關於中國作家的紀錄片。「這並不是因為我有所謂的『三部曲』情結,而是因為作為一個讀者,我一直對那些即使在極端艱難的情況下,都能用筆為我們帶來這個世界最新消息的作家心存敬意。」 ●文:Vivian
於2007年拍攝了《無用》後,賈樟柯暫且放下了紀錄片的拍攝工作。直至近年,中國城市化進程迅猛推進,年輕人紛紛投奔大城市生活,只剩下老人和兒童留守農村。此時,賈樟柯發現一些中國作家開始反向流動,把注意力從大城市返回農村或小鎮,在最基層的社會中捕捉這種新的動盪。「這讓我開始想拍攝一部以作家為中心人物的紀錄片,我將它跟之前兩部紀錄片統稱為『藝術』三部曲,延續『精神肖像』的描繪。」電影中,賈樟柯發現故鄉的村莊「賈家莊」與中國當代文學有密切關聯。他以這個村莊為起點開始拍攝,透過同樣出身農村的4位中國作家──賈平凹、余華、梁鴻、已故作家馬烽對鄉村的回憶,以18個章節交織出一幅城鄉變遷的口述歷史。賈樟柯認為:「影片裏的幾位作家,講述了他們的私人故事,這也是中國人的共同『心事』。」
4位作家透視不同社會文化
電影中的4位作家,生於不同年代,其生活和寫作正好覆蓋了1949年之後中國七十年的當代歷史。賈樟柯談到選擇上述4位作家的原因:「第一位是已故作家馬烽,他寫作的黃金時期是『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在中國稱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的寫作伴隨劇烈的社會改造,這是理解中國當代社會結構及中國當代文學的歷史起點。」馬烽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開始進行文學創作,長期在農村生活及工作經驗,使他創作出一系列富有泥土氣息的農村題材小說及劇本,是中國「山藥蛋派」代表作家。
另外3位作家分別為生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賈平凹、生於1960年的余華及生於七十年代末的梁鴻。賈樟柯解釋:「賈平凹講述的重點集中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和六七十年代的時期,充滿創傷與無奈。至於余華回憶的重點在八十年代,即『改革開放』階段,那是社會解凍、個人主義開始復甦的年代。第4位作家梁鴻是女性,她的記憶與當下重合。」梁鴻的14歲兒子也在片中亮相:「他對自己家庭歷史的興趣和迷惑,讓我有機會走進下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18個章節中從細節理解歷史
電影中的章節標題強調家庭關係和個人經歷,影片共分為18個章節,類似音樂的結構方式,也是中國古典小說常見的結構。電影首先是4位主要人物各為一個章節,其次是梁鴻章節延伸出「母親」、「父親」、「兒子」3個章節,皆為人類基本的家庭結構。其餘都是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碰到的基本問題,比如「吃飯」、「戀愛」、「病」等。
個人的生活經驗往往能透視中國社會政治的發展,賈樟柯分享道:「我最大的電影興趣不是單純揭示宏觀的社會政治變化,而是理解這些社會政治變化如何影響個人。個體經驗,特別是個體記憶中的細節描繪對理解歷史來說是重要的,只有這樣,我才感覺真正走進了歷史。」
送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換票證
由安樂影片有限公司送出《一直游到海水變藍》電影換票證20張予香港《文匯報》讀者,有興趣的讀者們(填上個人電話)請剪下《星光透視》印花,連同貼上$2郵票兼註明索取「《一直游到海水變藍》 電影換票證」的回郵信封,寄往香港仔田灣海旁道7號興偉中心3樓副刊部,便有機會得到戲飛兩張。先到先得,送完即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