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用「千呼萬喚始出來」形容《梅艷芳》公映,大概不為過吧?當然,梅艷芳絕對不是「猶抱琵琶半遮面」那種害羞女子,而是豪氣沖天的女傑。

作為陪伴幾代人成長的「香港女兒」,《梅艷芳》對許多香港人來說,是不能不看的電影。所以,媒體早在半年前已開始造勢,不停發放電影相關新聞;戲院商更善於捕捉港人心理,安排一天放映十多場。票房旗開得勝,是意料中事。

梅艷芳病逝那年時值「沙士」肆虐,電子媒體不停播放不明來歷的病毒如何奪去一條條生命的新聞,整個社會瀰漫悲觀情緒,先有她的知己張國榮突然離世,再傳她患重病的消息。一年之內,兩位具代表性的流行文化偶像英年早逝,對港人的心靈衝擊可想而知。

其實,梅艷芳的成長、成名經歷及其對身邊人的行俠仗義,雖令人感動和欽佩,但是,經過傳媒數十年來的炒作,尤其是她病逝前後的大肆報道,她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詳。把她的故事搬上銀幕,相信是很多電影人都想做的,但要拍得好,要在兩小時內將其坎坷而又璀璨的一生呈現,卻不太容易。

現在成品出來了,個人覺得,編導基本把握了梅艷芳的生命脈絡,劇情進展也流暢──由告別演唱會那襲婚紗開始,又以此作結,折射了主角的人生遺憾及心願。鏡頭也陸續閃現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標誌性景物:荔園、利舞臺、佐敦道口的裕華國貨霓虹招牌,以及大排檔式茶餐廳,當然少不了在舞台上高歌舞動的一對小姐妹。

梅艷芳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也陸續出場──發掘她的黎小田、打造她的Eddie(劉培基)、唱片公司高層蘇先生和唱片部經理Florence等,當然少不了知己張國榮、至愛後藤夕輝(原形為近藤真彥)和患難時的男朋友Ben(林國斌),還有契爺何冠昌,以及關錦鵬、鄭少秋、草蜢樂隊成員……

親情殘缺、愛情有憾,唯有友情和歌迷,撫慰她的心靈。一首哀怨的《心債》拉開歌唱生涯序幕,一部癡情的《胭脂扣》釋放出她的演藝能量,多首名曲穿插其中……一代流行偶像、一個文化符號,在消失了18年後,重現人前,喚醒觀眾的集體記憶,回到感覺美好的年代。

雖然相信編、導、演的誠意和努力,但或許是梅姐梅艷芳和哥哥張國榮的形象太深入人心了,我從兩位飾演者王丹妮和劉俊謙的面孔和肢體上總感覺不到那種神韻,盯着銀幕的我腦海浮現的仍是已故的梅姐和哥哥神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