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綜合報道)美國18歲白人青年里滕豪斯去年在威斯康星州基諾沙一場反種族歧視示威中,向3名示威者開槍,造成兩死一傷。法院前日宣判,陪審團一致裁定里滕豪斯5項罪名全部不成立,獲當庭釋放。這宗案件引起有關槍械管制、種族和一般民眾參與維持治安等爭議,備受各方關注,裁決公布後隨即在多地引發示威,勢進一步加劇美國社會分化。
里滕豪斯被控兩項謀殺、一項企圖謀殺,以及兩項危害安全罪名,他否認所有控罪。案發時基諾沙黑人男子布萊克被警察槍擊重傷,爆發反種族歧視和反警暴示威,里滕豪斯稱當時見到示威者作出激進行為,於是從伊利諾伊州的家中前往基諾沙,加入當地一個自發巡邏組織,保護民眾財產免受破壞,其間在街頭用AR-15步槍擊斃兩名分別36歲和26歲的男子,又槍傷另一人。檢方指里滕豪斯攜槍前往示威現場屬挑釁,且首先用槍指向示威者,因而挑起衝突。里滕豪斯則辯稱是在遭示威者多次追趕和攻擊後,才開槍自衛。

傳錯誤訊息「民眾可持槍煽暴殺人」
陪審團商議4天後,裁定里滕豪斯無罪,他聞判後激動落淚,並與代表律師相擁。里滕豪斯的發言人漢考克表示,對於里滕豪斯日後能以自由和無罪身份繼續生活感到高興,但指出此案沒有贏家,原因是有兩人在事件中失去生命。
其中一名死者休伯的家人對裁決深感失望,稱里滕豪斯無罪獲釋,等同沒有人要為兩名示威者的死亡負責,判決結果傳達一個令人不可接受的訊息,「這意味任何持有武器的一般民眾能隨時出現,煽動暴力和製造危險,並以此為由射殺街上其他人。」總統拜登表示,他本人及很多美國人均對裁決感到憤怒,但呼籲民眾保持冷靜,以和平方式表達訴求,並尊重判決結果。

凸顯美社會深層白人至上主義
大批民眾前日在法院外等候結果,包括布萊克的叔叔賈斯廷,他批評判決不單是對非裔美國人的攻擊,更是對國家民主的攻擊。
美國左翼及右翼人士對裁決反應兩極,美國民權聯盟形容判決凸顯美國社會制度裏深層的白人至上主義根源,認為等同賦予民眾持槍權利,反映美國擁槍文化失控。前總統特朗普則透過發言人祝賀里滕豪斯脫罪,稱「若這不是自衛,那還有什麼是?」威斯康星州共和黨參議員約翰遜亦稱裁決公正,希望所有人接受結果。
美國各地警方均擔心裁決引發大規模示威,基諾沙調派500名國民警衛軍戒備。俄勒岡州波特蘭市前晚更爆發騷亂,約200名示威者擊毀附近店舖的玻璃,並向警員投擲雜物和企圖縱火。波特蘭警察局長洛維爾表示,將視乎當地局勢,考慮向其他執法機構求助。
非裔嘆裁決不公 「如被告是黑人必入罪」
美國青年里滕豪斯脫罪,引起不少非裔人士不滿,他們指出若里滕豪斯是黑人,便勢必被定罪,判決進一步令非裔社群認為美國司法制度不公,實際是優待白人、打壓黑人,認為需從地方選舉、教育和改變執法程序等方面推動改革。
雖然控方向里滕豪斯提出可判處終身監禁的嚴重控罪,但在非裔眼中,整個審訊過程如同偏幫被告,例如白人法官施勒德在審訊開始前,便要求不可將案中死傷者稱呼為「受害人」。民權事務律師克倫普表示,從法官明顯帶有偏見,以至警員在槍擊案發生時未有制止里滕豪斯,整宗案件一開始便暴露美國執法和司法制度的漏洞。

司法制度嗅出種族歧視味道
非裔女子謝羅德前日到庭旁聽槍擊案判決,認為如果里滕豪斯是黑人,必然不會脫罪。她以自己的20歲兒子為例,指兒子去年10月遭數名男子開槍射擊,兒子遂開槍還擊並逃離現場,卻面臨危害他人安全等控罪。非裔的賈斯廷也形容,「你能夠在司法和執法制度中,看到和嗅出種族歧視的味道。」黑人社區領袖約翰遜指出,美國的執法機關已經生了病,「你不能說它們不存在種族主義。」
恐助長「平民執法」 殺人借自衛開脫
里滕豪斯獲法院裁定謀殺罪名不成立,在美國社會再度掀起槍械管制和「平民執法」的爭議,分析指此次判決可能令更多民眾認為自己被賦予保護社區的責任,從而攜帶武器在示威或暴亂現場「維持治安」,並以自衛為由開槍或攻擊他人。
在里滕豪斯一案中,辯方稱他受到示威者攻擊和威脅,開槍是出於自衛,陪審團和法官接納這說法,因此裁定他無罪。以自衛為辯護理由的案件並不罕見,佐治亞州正審理一宗3名白人男子開槍擊斃一名黑人的案件,被告同樣稱自己為「社區保衛者」,認為當時受到威脅,擔心死者搶走他們手中的槍支,因此開槍自衛。
紐約大學布倫南司法中心主任瓦爾德曼表示,里滕豪斯和佐治亞州3名白人男子的案件,可能將社會引領至一個鼓勵民眾攜搶出門的方向,指出現時很多民眾尤其白人,認為自己有權持攻擊性武器,並聲稱是受到威脅而開槍。
變相鼓勵民眾攜槍出門
《紐約時報》分析指出,判決可能令民眾覺得法院給白人為所欲為的權利,也凸顯當被告以自衛理由辯護時,會加大檢方的舉證難度。
有里滕豪斯的支持者則表示,在政府未能保護民眾的情況下,社區需要這些武裝人士。反對槍管組織「威斯康星槍械擁有者」執行總監利格亦指出,人們正學習履行保護社區的個人責任,「民眾必須有能力保護財產和店舖免受破壞。」
《華盛頓郵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里滕豪斯在案發時還未成年,他在得知基諾沙示威現場混亂後,選擇攜帶不合法購買的步槍,前往當地「保衛社區」,原已是不合理的做法,此案的裁決恐會被視為對「平民持械伸張公義」開綠燈,鼓勵更多與里滕豪斯有同樣想法的人,自認為是「法律和秩序捍衛者」。
槍械世界下的倫理混沌
文/陳文宏
「當一個人持有槍械,一切底線都變得模糊。」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律及哲學教授弗森評論說。
的確,光火一瞬,沒有真人騷般的影像記錄,沒有事件的前因後果,加上控辯雙方基於己方的利益,不斷鑽灰色地帶以至法律罅,法官或陪審團又是否確能分清楚誰是真正的挑釁者、誰是真的在自我防衛?
以里滕豪斯案為例,檢控官指控里滕豪斯帶槍走入示威群體是挑釁行為,需為慘劇負上責任。在這一說法下,里滕豪斯的步槍是邪惡的,他設下了圈套,引起示威者的憤怒,然後趁機施襲。另一邊廂,里滕豪斯則自稱他帶槍是因為當地爆發暴亂,他想當「義警」保護社區,所以帶着武器傍身。這時候槍變成了「正義的工具」,是為了治安,也是為了他本人的安全,辯方更形容里滕豪斯僅僅是一個熱心小伙子,差點為了保護社區失去性命。
除了這把槍外,被里滕豪斯射傷的示威者哥斯基奧斯,在案發時也持有一把手槍。辯方借此把他塑造成威脅,證明里滕豪斯必須開槍保護自己。但細想一下,同一時間地,哥斯基奧斯的那把手槍不正正又是一件「保護工具」?
槍械就是如此在連日的審訊中不停置換身份,上一秒是天使,下一刻頓變成魔鬼,在全程直播下,美國人目睹其法律的天秤不停在搖晃,社交媒體一度充斥着五花八門的觀點,但卻一樣地流露着不安。經此一役,美國社會的兩極化勢必再度加深,民間武裝組織將更沉淪在他們的「保家衛國夢」,民主黨中間派和進步派的磨擦亦不容樂觀。靠着零碎的片段,我們已沒法看清槍手與死者當時真正的動機,現在我們更看不清楚美國的將來。
這宗槍械捲入種族歧視的風波同時也摻雜了「美國特色元素」,媒體用字的偏頗,法官電話響起的特朗普集會鈴聲、恍如娛樂騷的直播審訊,未成年人帶槍走入危地,竟被右派歌頌為「英雄」,但這些在擁槍便恍如擁有特權的美國社會,漸漸已見怪不怪。在「美式民主」下,自由神像高舉的究竟是火炬抑或是槍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