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曉菁)粵港澳大灣區政策優勢和城市優勢互補效果凸顯,愈來愈多初創企業在區內尋找機遇。貿發局及滙豐今年8至9月共同對區內308家初創企業進行的《探索粵港澳大灣區初創生態》調查顯示,大部分大灣區初創企業對發展前景感到樂觀,其中逾七成受訪者預期未來3年收入增長可達25%以上,更有18%初創相信增長將超過 1 倍。 

● 貿發局關家明(左)與滙豐銀行王海珍昨公布大灣區初創企業調查結果。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大灣區人口逾8,600萬,中產冒升帶動區內消費,加上創新科技應用增長迅速,為初創企業帶來龐大商機。調查顯示,當中,從事生物科技的初創對發展前景最有信心,近三成受訪者預期未來3年收入增長逾倍。在「9+2」城市中,香港、深圳和廣州依舊是初創企業最為關注的城市。約三成大灣區初創計劃於未來3年擴展市場,香港初創尤其關注深圳的發展機會,而內地城市的初創則更希望打入廣州及中山市場。

初創企業在大灣區面臨的主要挑戰

貿發局研究總監關家明昨分析指出,大灣區各城市通過不同的政策措施和資助計劃,致力培育初創企業,初創企業的成長和發展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之一。大灣區內匯集了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創新科技,各城市憑自身優勢融合發展,也能進一步提升大灣區的整體競爭力。

港成生物科技第二大融資中心

就行業來看,從事生物科技的初創對發展前景最有信心,近三成受訪者預期未來3年收入增長達到1倍及以上。關家明解釋,港交所上市規則改革後,香港就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資中心,一些海外生物企業來港上市後,也希望在大灣區內或內地其他城市落腳。加上新冠疫情大流行,生物科技成為全球增長最迅速的板塊之一,更多資本流入該行業,令大灣區內的生物科技初創企業對企業發展尤為感到樂觀。

為了進一步擴展業務,籌資依舊是所有初創的首要任務之一。56%受訪者認為,資金是否充裕為擴展業務最主要的考慮因素,其後為市場不確定性(31%)以及市場競爭激烈(31%))。滙豐香港工商金融中小企業主管王海珍表示,滙豐於大灣區設立科技信貸基金及醫療信貸基金,共預留約18億美元支援區內初創。

大灣區初創企業創歷年新高

她指出,大灣區經濟增長潛力巨大,到2030年其經濟規模料將增加3倍,至4.6萬億美元。區內的初創生態系統也愈發蓬勃多元化,今年初創企業數目較2017年增加68%,為歷年新高,單單大灣區已有43間科技獨角獸企業,總市值達1.1萬億美元。

初創企業對大灣區創業生態系統滿意度

八成初創將使用港銀行服務

超過八成大灣區初創預期未來3年會使用香港提供的服務,當中以銀行服務佔最多數(如貿易融資、跨境結算、貸款服務),其次是會計、審計和稅務諮詢服務(如盡職調查)、會展和交易會,以及其他專業服務(如廣告、市場營銷、產品檢測認證)。他們最常⽤到香港銀行提供的貿易服務(36%),如進出口融資、保險理賠和擔保函等。

調查亦指大灣區城市各有特點和優勢,香港擁有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世界級科研能力,穩健的金融體系監管和國際化的服務產業;深圳具備國家級的科研設施及充裕的研發人才,而廣州是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擁有成熟的供應鏈和生產配套,推動初創企業技術轉化、落地及應用等。

關家明認為,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合作下,香港可以發揮在研發、國際化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聚集大灣區和全球各地的創新資源,推進初創生態系統的發展。深港兩地更可進一步協同發展,把科研成果商品化。

是次調查由貿發局於今年8至9月,訪問了308家於2016年後成立、並在大灣區設立公司總部或辦公室的初創企業,包括生物科技、資訊科技與硬件製造、創新與專業服務、新經濟和新零售等。

責任編輯: 李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