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窮之路》五人攝製團隊踏足寧夏戈壁沙漠感受深刻。 網上圖片

(香港文匯報記者 曾萍、李薇 廣西、廣東報道)在四川涼山懸崖攀「天梯」、溜着鋼索橫渡湍急的怒江、置身大西北的戈壁沙漠見證人工建造的綠洲……隨着本月6日,廣西乍洞村扶貧幹部的「洋助理」的故事講述完畢,由TVB拍攝的扶貧紀錄片《無窮之路》在內地播出也畫上句號。5個人的團隊,花了3個月的時間踏上「無窮之路」,用鏡頭把一個個真實的故事、一個個真實的村落變化向觀眾娓娓道來,引發了內地觀眾的共情,並在網絡上引發廣泛討論,社交平台評論裏頻頻見到「什麼時候出續集」的追問。

在內地觀眾眼中,TVB的警匪劇被奉為經典。然而近期,在內地網絡上引發熱議的卻是一部講述內地扶貧的紀錄片。

●《無窮之路》製作組在四川大涼山「懸崖村」攀爬2,000餘級台階。 網上圖片

豆瓣9.5分 成微博熱話

不煽情、不戲劇、夠真實,令《無窮之路》這部僅有12集的紀錄片首播便拿下豆瓣9.5分高分,在豆瓣上有81.6%的觀眾給出5星好評,並榮登一周華語口碑劇集榜。隨着節目收官,在微博上,關於《無窮之路》的話題已有9,917.7萬閱讀、8.3萬討論,而相關的「《無窮之路》破防了」、「《無窮之路》代入感有多強」等話題討論熱度也極高。樸實的記錄、接地氣的採訪,令網友們直呼「寶藏綜藝」,紛紛化身「自來水」(編按:網絡用語,意為發自內心的喜愛而不由自主地推薦)發帖「安利」(編按:網絡用語,意為推薦)該劇。

無意間在B站上看到有人推薦這部紀錄片,「95後」彭莊怡戲稱自己被「按頭安利」(編按:網絡用語,意為強行推薦),於是下載了TVB授權的內地播放平台「埋堆堆」App,開通會員追更全集。「我願稱之為近年國內扶貧題材影視劇的標杆。沒有煽情,只有簡單真誠的故事,但是每一集都無比的上頭、無比的下飯。」

●香港文匯報跨版報道《無窮之路》攝製過程。

一集看三遍 代入感極強

彭莊怡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自己家鄉便是廣西河池市宜州區,看到最後一期講到廣西河池市宜州區劉三姐鎮乍洞村的扶貧「洋助理」時,她坦言代入感太強了。「雖然我沒去過乍洞村,但是我從小生活在宜州,看到村民們通了路,建起了新房子,那種幸福感撲面而來,同時我也為家鄉越變越好感到高興。」

在飛沙走石的「乾沙灘」,福建和寧夏西海固的人民及幹部山海攜手,建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網友「豆腐」年初看了電視劇《山海情》深受感動,於是看到網上「《無窮之路》採訪《山海情》原型」的標題,他就被吸引了。「看了電視劇之後再看這部紀錄片,兩相對照真的眼眶一濕。把最不適合人類生存的『苦甲天下』,改造成如今的閩寧鎮,西海固和福建對口幫扶的幹部和群眾真的付出了太多。」「豆腐」表示,看完那期節目,自己還被「種草」(編按:網絡用語,意為推薦)了寧夏葡萄酒,又趁雙十一在網上下單了。

●陳貝兒與彝族小朋友合照。 網上圖片

網友們已經急不可待地在網絡上「催更」第二季。在微博上關於「《無窮之路》會有續集嗎」的話題有4,564.2萬閱讀量,超過1.8萬的討論。網友「鬼1168」在陳貝兒微博留言稱:「基本每集我都翻看了3遍以上,無限期待《無窮之路》第二季!」而主持人陳貝兒也發微博回應網友:「很多網友問我《無窮之路》還會有續集嗎,我覺得還是可以期待一下!」

陳貝兒人氣升 獲讚客觀務實

「這個節目好,主持人也很勇」、「姐姐超棒,超喜歡你」、「主持人很棒,都是自己親身體驗難走的路」……在B站和YouTube上,大公文匯傳媒集團點新聞頻道對《無窮之路》主持人陳貝兒的專訪視頻節目有合計超過33萬的播放量 。

陳貝兒在節目中挑戰雲南怒江溜索。 資料圖片

「說實話一開始聽名字不知道是幹什麼的,加上配圖看起來還以為是硬核枯燥的歷史節目,完全提不起興趣。直到我看完了第一集,真香了,太好看了!」自稱紀錄片迷的Simone剛剛追完這部節目,便忍不住興奮地在豆瓣上分享自己的觀後感。「這部紀錄片沒有說教、沒有廢話,主持人更沒有帶着偏見去工作,她這種客觀務實,也不刻意煽情的風格,實在是令人如沐春風,讓我追劇追得停不下來。」

在微博上,《無窮之路》收官前夕,主持人陳貝兒進行直播,其間連線曾訪問的藏族男孩丁真,吸引了超過83萬人同時在線觀看,衝上熱搜。直播中,兩人就像許久未見的老友,陳貝兒向丁真討教藏語,而丁真則聊起這些年家鄉四川理塘的變化和鄉村振興的成果。不少網友表示,看了節目後都有計劃去理塘旅遊。而在「理塘篇」節目播出後,丁真本人也在微博上表示,很高興能夠參與《無窮之路》的拍攝,希望他的家鄉理塘能越來越好。

廣西乍洞村扶貧第一書記謝萬舉 (左)和他「洋助理」Nico及村民一起種植茶樹苗。 資料圖片

扶貧「洋助理」:節目啟發思考

《無窮之路》最後一期來到處在廣西大石山區中的乍洞村,講述扶貧第一書記謝萬舉和他「洋助理」Nico的故事。「這是一個很棒的節目!」看完最後一期的英文版節目,主人公之一的Nico由衷感歎道。「《無窮之路》很真實地記錄中國扶貧故事,它讓很多人能重新思考自己的未來。每個地方都有他們獨特的脫貧方式,但是唯一相同的就是只有努力,才能成功走出困境。」Nico坦言,他希望透過這樣一部真實記錄中國扶貧的節目,讓年輕一代更加了解中國的貧困人口和扶貧計劃。「其實對於大多數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很難理解沒有自來水、不通電、屋頂漏水、缺乏教育意味着什麼,但是這部影片卻能對他們產生有意義的影響。」

第一書記:振興鄉村仍在繼續

彼時,另一位主人公謝萬舉也準時守在電腦前,觀看最後一期節目。突然手機微信提示音響起,他點開是香港朋友發來的節目截屏和問候:「我在TVB的節目裏看到你了!」謝萬舉隨即回覆了「謝謝」。「雖然現在工作調動,不再擔任乍洞村的第一書記,但是我和Nico的故事還在繼續,我們依然在為宜州區以及乍洞村的鄉村振興做力所能及的事。」謝萬舉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近期他還在宜州區郊區引進一家士多啤梨種植公司,為宜州區及乍洞村的脫貧戶提供工作崗位。「一天100元人民幣工資當天結清,脫貧戶真正實現了在家門口務工、掙錢。」

港青朱世賢數年前在內地鄉村支教。 受訪者供圖

港青觀後感觸 憶支教那些年

在內地創業多年的港青朱世賢(英文名Sai)曾在2014年通過內地山區教育公益機構——涼善公益,申請到四川大涼山彝族地區支教近半年;2017年,他又通過香港苗圃公益,跑到雲南昭通的一個縣城,在一所兒童福利院當「困境兒童」的「家長」,為期8個月。有了這樣的經歷,Sai在看《無窮之路》時自然多了一份親切感。

攝製反映偏遠地區實況

「尤其是第四集《扶貧先扶智》,讓我回憶起在四川大涼山的一些經歷。」Sai指,節目中提到老師要帶着學生一起去洗手,自己在支教時,這就是每天早操以後的必要流程。「另外,我在雲南兒童福利院的時候,關注到一個現象,一些院童沒人管,無聊時就逃學,寧願在街上流浪也不願意回來學習,這給我帶來很大感觸,意識到扶助內地鄉村教育是一件任重道遠、非常重要的事情。」

Sai稱,《無窮之路》「好貼地」,身邊不少來過內地鄉村,且看了節目的香港人都認為,節目反映了內地偏遠地區的真實情況。在製作上也沒有過多的修飾,樸實無華。「扶貧題材的節目在香港是絕無僅有的。一般情況下,只有公益組織才有機會接觸到內地扶貧。這檔節目讓香港普羅大眾有機會了解內地偏遠地區的真實情況,對內地也能有更全面的認知。」

花甲年華謀辦鄉村義教

Sai目前尚未看完12集節目,但他表示看完後會「安利」(網絡用語,意為推薦)給朋友。「雖然扶貧距離香港人的日常生活可能比較遠,但我相信透過節目,大家會更有意願去了解內地的人事物。」Sai計劃,在60歲左右創辦一個與鄉村教育相關的公益項目,「我會一直關注內地的教育和公益,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也想幫助更多的人。」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