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與兩電昨日宣布由明年1月起,兩電分別加價5.8%和7%。環境局局長黃錦星解釋,加價主要是受燃料價格上升影響,估算一個3人家庭平均每月需多付20元至24元。電費是影響民生的重要因素,大幅加價對市民及企業均構成沉重負擔。政府要重視電費加價帶來的壓力,給市民提供適當補貼,紓解民困;同時要積極考慮檢討現行的兩電利潤管制,採取有效手段應對使用新能源發電轉型,避免把環保減碳的成本轉嫁到市民身上。

根據現行機制,電費由基本電費和燃料費組成。前者涵蓋電力公司的營運開支、基本燃料成本及利潤;後者則反映燃料價格的變動,由用戶以實報實銷方式向電力公司支付。近期全球燃料價格急速上升,煤炭、天然氣價格在一年內分別上升2倍及4倍之多。環境局局長黃錦星表示,倫敦、紐約、新加坡等地電費都有雙位數升幅,個別城市加幅更達兩成。相比之下,本港目前電費加幅似乎尚不算高,仍屬社會可接受的範圍。

但此次電費加價有兩項隱藏因素:一是兩電都宣稱動用了大額的負數燃料賬,意味着先由兩電墊付部分燃料費用,如果燃料費用持續高企,將來很大機會要追加電費;二是特區政府近年提供了兩項電費補貼,以至於市民或對加價感覺不太強烈,一項是今年財政預算案提出,由6月起每戶一年可獲總數1,000元的電費補貼,另一項是恒常每個月50元的電費紓緩計劃,也就是說,市民每戶每月至少享有130元補貼。但隨着前者在明年5月到期,由明年6月起,市民每戶要多交80元的電費。補貼減少、電費追加,屆時實際電費將面臨雙位數的升幅。

新冠疫情持續近兩年,本港經濟尚未復原,多個行業持續停業或開工不足,對基層市民打擊尤甚。在這種情況下,電費加價無疑是百上加斤;另一方面,電費是不少企業經營的重要成本之一,加電費對小商戶更是沉重負擔,最終難免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政府應考慮延長電費補貼計劃,直至經濟完全從疫情中恢復過來。

長遠而言,使用清潔能源發電是全球大勢所趨,但減少使用煤炭,增加使用清潔能源發電,一來涉及龐大投資,二來天然氣等清潔能源供不應求,價格水漲船高,必然導致電力生產成本持續上升,普羅市民未來要承受越來越貴的電價。使用清潔能源,全球各地都面臨電費上升的難題。內地近年積極支持新能源發展,單單今年上半年,財政部已下達890億元支持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電,以多元化電力供應,保持電價平穩。特區政府應參考內地經驗,對發展清潔能源作出必要承擔,成立「潔淨能源基金」,分擔部分電力轉型的成本,避免發電轉型的成本全由使用者來承擔。

本港對電力企業實行利潤管制協議,兩電的准許利潤水平訂定為固定資產平均淨值的8%,兩電投資越大,允許賺取的利潤就越多。兩電要以燃氣機組和非化石燃料發電,取代即將退役的燃煤機組,其固定資產投資也會成為加電價的壓力。在新一個年度,環境局已批准中電增加32億元資本性開支,改善地區供電網絡,滿足新發展區、數據中心、區域供冷系統等電力需求,這些投資都會轉化為未來的准許利潤空間。社會上要求檢討兩電利潤管制機制的聲音日益強烈,面對電費加價增速,政府應積極回應社會訴求,適當調低兩電可享利潤回報的幅度,防止電費飆升。

責任編輯: 秦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