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推動從頂層設計指導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規劃建設。圖為從深圳皇崗眺望河套地區。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若溪 攝
業界對深港合作機制創新建議
●港科大深港協同創新研究院實驗室。

深圳頂層設計規劃建設 專家倡建一體化「科技特區」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北部都會區」策略,深圳方亦積極回應,開啟了「香港向北、深圳向南」的「雙向奔赴」模式。香港文匯報記者近日獨家獲悉,深圳正積極推動更多制度創新,爭取中央支持,從頂層設計上指導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規劃建設,支持納入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清單,開展先行先試。有專家建議,創新深港合作機制,深港應共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雙中心」建設,在深港河套地區做「科技特區」,率先實現通關自由、研究開放、數據支撐等要素的「科技市場一體化」,在科創、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取得更大突破,包括推出制度型開放系列政策措施,納入綜合授權改革試點並落地實施,率先構建「五流四制」政策創新體系,促進科研人員、物資、資金、技術和信息等要素跨境高效便捷流動,建設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試驗區。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若溪、李望賢 深圳報道

位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內的「一號通道」,緊臨皇崗口岸,直連香港,是連通落馬洲和保稅區的貨運專用通道。「從保稅區內出發,經過『一號通道』,10分鐘就能過境到香港,是兩地科研人員跨境通行最便捷的出行選擇。」港科大深港協同創新研究院執行總監高凌雲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合作區開設創新人才出入境綠色通道,簡化科研人員通關手續,而「一號通道」在地理位置上很有優勢,非常適合從制度上創新性地對物資和人員流動進行一站式的處理。

倡盡快啟動 「一號通道」

香港文匯報記者獲悉, 「一號通道」有望成為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跨境專用口岸,港科大、港中大、港大等5個高校的7個科研項目,數十名科研人員和車輛已列入首批白名單。

高凌雲表示,如果能在防疫措施做好的基礎上,先行開通「一號通道」,專供香港科研機構人員往來,能極大為兩地人員往來提供方便。未來通關後能控制人流量,減少通關排隊時間。

深港澳科技聯盟顧問、深圳市先行示範區灣區組專家張克科亦表示,河套地區可嘗試「協同創新、共治共建、視同境外」三個原則的管理模式,實現一體化發展。 除了盡快啟動「一號通道」,還可以增開皇巴一號公交,連接新田到福田保稅區深港產業基地的便捷交通,提供便利的一區兩園跨境公共交通服務。

盼港開放物資跨境政策

「香港科研設備運入深圳,一直視為設備進口,需申報進口關稅並辦理檢驗手續,流程較為繁瑣複雜,不利於科研活動的高效開展。科研人員往返香港校園和深圳,也經常要隨身攜帶很多東西,譬如生物化學類需要攜帶標本等,因此曾被列為過海關重點關注對象,增加了查驗概率。」在高凌雲看來,物資過境難問題由來已久,深圳方面一直在積極推動,但因涉及海關等客觀因素進展較慢,希望香港在落實北都區策略的契機下,能聯合深圳一同爭取更開放的政策。

她建議可以試行跨境科研物資正面清單管理制度,對合作區內科創企業、研發機構出入境研發物資、科創設備等實行目錄備案制管理。

港中大深港智慧醫療機器人開放創新平台主任鍾仿洵表示,科研機構來往兩地的一些自研設備在跨境運輸時遭遇過報關難問題,「這些原型機,由成品零部件組裝,沒有廠商亦無法估價。報關時,沒有發票就需要準備繁雜的資料,最終可能還是無法通過。」鍾仿洵建議,簡化自用科研物資的過境手續,對合作區內的跨境科研合作項目自用的科研儀器設備,可一次報備、多次往返,科研人員隨身攜帶的小型小額設備經備案後可在合作區深圳園區與香港之間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