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與內地免檢疫通關見到曙光,也對本港在「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檢視本港現行制度,對海外地區的疫情風險評級,存在應變不夠及時的明顯缺陷,未能動態反映相關地區的疫情實況,令外防輸入的基礎不夠扎實。政府有必要採取更科學細緻的動態評估,及時調整風險評級,令外防輸入機制和標準與內地接軌,進一步打好通關基礎。

本港的外防輸入政策,一直分高中低風險地區實施不同措施。例如高風險地區只容許完成接種疫苗的香港居民回港,中風險和低風險區則均容許非香港居民入境,中低風險區已完成接種疫苗人士來港,採取酒店檢疫7天再加自行監察7天的政策。相關風險評級,應該根據不同國家地區的疫情變化及時動態調整。但現實情況並不理想。

例如現在被本港列為中風險的國家或地區,有德國、越南、新加坡等國,其中德國近日疫情急速擴散,過去14日的新增確診宗數已經超越30萬宗;越南、新加坡的14天確診數字分別有6.85萬和4.57萬宗。如果以每百萬人口14日新增宗數計,新加坡更達到每萬人口有90宗感染個案的水平,較之美英每萬人口感染水平更高;反而在高風險國家或地區中,坦桑尼亞、阿聯酋等國,過去14天的確診數字只是分別有162宗和1000多宗,遠不如新加坡等部分被評為中風險地區嚴重。

本港對上一次更新地區風險評級是8月20日,距今已近3個月。數月以來各地的疫情變化極大,現時評級根本不能反映現實情況。部分當前疫情嚴重的地區,由於特區政府沒有及時調整評級,仍容許這些地區的非本港居民來港,令本港承受極高的防疫風險,及時調整完善本港疫情風險評級刻不容緩。

首先,要提升調整評級的頻度。各地疫情變化迅速,政府須密切監察,及時將疫情嚴重的地區列為高風險。有專家建議,應該每周檢視一次數字,最少每月更新一次評級,政府應認真考慮採納。若個別地區出現新變種病毒,更應馬上調高評級,降低疫情傳入風險。

其次,應該對接內地的外防輸入機制。既然本港下決心爭取內地免檢疫通關,那麼外防輸入和內防擴散的措施,都應與內地接軌,盡可能採取統一的風險評級制度,才能讓內地放心。內地現時對所有入境人士均採取無差別的嚴謹隔離政策,並不會區分高中低風險地區,本港可以認真研究仿效。尤其是部分國家和地區逐步開關互通,意味着來自高風險區的境外人士轉機來港的機會越來越大,病毒傳入本港的風險也隨之提高。本港只有採取更嚴謹科學的外防輸入政策,才能保障本港來之不易的防疫成果,確保與內地免檢疫通關盡快到來。

責任編輯: 李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