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綜合報道)在新冠疫情影響下,美國、歐洲等地的「大辭職潮」愈演愈烈。即便經濟活動恢復,各行業出現大量空缺職位,人們的求職意願依然不強烈。美國政府數據顯示,今年4月起美國辭職率節節攀升,僅8月就有427萬人辭職。人們辭職的原因五花八門,包括擔心在工作場所染疫、習慣了遠程辦公不願返崗、居家期間對人生有了新規劃等。也有人表示,當下年輕人不再相信美國夢,拒絕日日辛勞但薪水卻無法改善生活的狀態。

美國勞工統計局上周公布的最新就業數據顯示,美國年滿16歲且未待在監獄、醫院等機構的總人口約為2.6億,其中僅有1.6億人投身職場或正在求職,勞動參與率不足62%。今年4月開始,美國辭職率屢創新高,「大辭職潮」席捲多個行業,餐飲業、零售業等是重災區。10月,美國餐飲業辭職率高達6.8%,零售業辭職率高達4.7%。德國、英國、法國等亦出現類似現象。

美國餐飲業員工5月發起罷工,要求提高薪資。(法新社)

「給多少錢都不回去」

一般情況下,出現辭職潮說明經濟形勢大好,但今次辭職潮出現的背景是新冠疫情引發嚴重經濟衰退。最早提出「大辭職潮」概念的得州農工大學管理學教授安東尼·克魯茲表示,疫情期間很多人經歷了重大變故,例如自身染疫或目睹他人染疫,對工作和生活的思考方式因此發生改變。

一名27歲的美國軟件工程師表示,在體驗過遠程工作的便利之後,他不願意再每天花費45分鐘通勤,因此決定辭職。受聘於佛州一間大學的維克里表示,她曾因普通肺炎住院,如今疫情未結束,學校卻在未實施強制接種令或口罩令的情況下要求員工返崗,令她非常擔憂。維克里離職轉投另一間允許她遠程工作的大學。

法國凡爾賽的國際金融專家伊布吉在疫情之前就已因工作精疲力盡,2019年底忍無可忍選擇辭職,疫情反而給了她喘息的空間。過去兩年,她沒有急於找新工作,而是將時間用於改善心理健康狀況和陪伴家人。如今伊布吉計劃徹底告別金融業,開啟新的職業生涯:「無論給我多少錢,我都不會重返疫情前的生活。」

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對於餐飲業、零售業等辛苦但低收入行業的員工而言,「大辭職潮」是一場無人組織的罷工運動,是多年來對惡劣工作條件不滿情緒的爆發。美國和歐洲國家政府發放的疫情補助,令他們有底氣辭職,並尋找收入更高的工作。美國不少小餐館甚至出現員工整批辭職,只好關門的情況。一間快餐店近期直接貼出告示宣布:「我們關門了,沒有員工,也沒有人想在這裏工作。」

資深傳媒工作者艾肯沃爾德更為悲觀。他2日在推特發文稱,美國出現「大辭職潮」是因為懸殊的貧富差距讓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一代意識到「美國夢已死」,再怎麼努力工作也無法實現抱負。「工作很重要,但如果看不到未來,它就什麼都不是。」

美職位空缺逾千萬

美歐各行業早先為防疫裁員,如今重啟經濟活動急需人手,卻遇上「大辭職潮」。據報道,美國目前職位空缺超過千萬,加劇供應鏈危機,10月製造業活動也因此放緩。僱主們不得不提高待遇、降低要求,以招攬足夠員工。北弗吉尼亞一間咖啡館破例錄用毫無工作經驗的員工;連鎖藥店CVS取消了高中學歷限制;亞馬遜不再對求職者進行大麻檢測。

另一些公司通過變本加厲地壓榨在職員工解決人手不足問題,迫使更多人離職,陷入惡性循環。馬里蘭州資深人力資源管理從業者斯泰因就是因此而辭職。他表示,公司對他指手畫腳,毫不尊重。北卡羅來納州技工米歇爾透露,疫情期間她所在的團隊已從40人減員至7人。

「大辭職潮」Q&A

什麼是「大辭職潮」?

得州農工大學管理學教授安東尼·克魯茲於今年5月提出「大辭職潮」(the Great Resignation)這一概念,用於描述今年春季至今美國、歐洲等地大批僱員主動辭職的現象。

人們為什麼辭職?

❶ 新冠疫情讓很多人經歷了重大變故,他們或許自身染疫、或許目睹別人染疫,因而開始思考人生,認為生活不能只圍繞工作。

❷ 疫情期間遠程辦公得到推廣,人們習慣了這種更自由、更有彈性的工作安排,不再願意返回不提供遠程辦公選擇的公司。

❸ 在疫情的刺激下,僱員拒絕繼續忍受低薪及惡劣工作條件,尤其是在零售、餐飲等行業;與此同時,政府發放的疫情補助令他們有底氣辭職。

多少人加入辭職潮?

從4月起,美國辭職人數節節攀升,8月逾427萬人辭職,辭職率達到破紀錄的2.9%。10月,美國餐飲業辭職率高達6.8%,零售業高達4.7%。

有何影響?

截至8月底,美國職位空缺已超過1000萬,多個行業嘗試通過加薪招攬人才,但效果不顯。人手短缺進一步加劇美國供應鏈危機,導致經濟復甦受阻。

來源:《華盛頓郵報》、彭博社

責任編輯: 秦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