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恩璣)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過渡性房屋數量由原定1.5萬個單位加碼至兩萬個,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昨日估計,其中逾1.5萬個單位有望2023年落成,又強調過渡性房屋沒有最多,只有更多。同時,規劃中的「北部都會區」也會考慮發展過渡性房屋,完善區內居民的上學、上班和購物等基礎設施配套。

陳帆昨日在一個過渡性房屋經驗分享會上表示,特區政府過去3年不斷增加過渡性房屋供應,早前發表的施政報告提出增加5,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並相信過渡屋沒有最多,只有更多,要達成目標指日可待。

他續說,政府目前已提供2,000個過渡屋單位,明年中將提供額外4,000個單位,預計2023年中累計有近1.5萬個單位投入服務,而目前新建的過渡屋都以組裝合成方式興建,以加快興建速度,好處是可重複利用,當一些短期閒置土地被收回時,可搬遷至其他地方。

陳帆又提到,博愛醫院正計劃在古洞一幅私人土地發展過渡性房屋項目。該地業主對計劃十分支持,目前正研究交通基建及其他特別限制,若一切順利,預計能再多提供2,000個單位,而政府今年推出新措施,資助團體使用入住率低的酒店和賓館作為過渡性房屋,目前有逾500間酒店及賓館參與,主要入住者為單身者、年輕夫婦,也有三人家庭入住。

「北都區」土地研建過渡屋

他相信過渡性房屋至少要營運七八年,甚至可能十年或以上,直至公營房屋供應足夠才會減少過渡屋。同時,「北部都會區」的土地亦會考慮興建過渡性房屋,不局限於私人土地,政府土地也會考慮,最重要是相關基礎設施配套是否方便區內市民,包括上學、上班和購物等。

新鴻基地產執行董事郭基煇表示,香港並非無土地,而是土地如何使用得宜。他建議特區政府研究1.6萬公頃的綠化地中,撥出其中1%興建過渡性房屋,而非全部用作興建公屋,同時政府可考慮善用濕地緩衝區內的土地,如果證明對生態影響低,或者有其他保育方案減低影響,就可以用作興建過渡性房屋。

責任編輯: 李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