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期綠置居推售鑽石山啟鑽苑及上期綠置居貨尾單位,月前攪珠抽中的幸運兒昨日開始揀樓,場面熱烈。選中「心頭好」的市民抑不住興奮之情,直言「好似發緊夢」、「如同中六合彩一般」,更有新業主透露有了生育下一代的打算。這一幕,折射出房屋問題始終是香港人最關心的話題。隨着北部都會區規劃的推出,香港在解決房屋問題上首次有了明確目標,現在需要盡快推動落實。
香港約一半人口居住於政府公屋,租金廉宜,但不能買賣,自然享受不到這些年來物業大幅升值的好處,這被視為香港貧富懸殊不斷惡化的其中一個原因。不少公屋居民希望置業,但冠絕全球的私人樓價讓他們望樓興嘆,在這種情況下,特區政府多年前推出綠置居計劃,一方面協助部分公屋富戶一圓置業夢,另一方面希望他們遷出住所,加快公屋流轉。
公屋住戶希望置業無可厚非,綠置居計劃協助置業,出發點當然是好,但也並非無爭議。公共房屋供不應求,綠置居原本就是公屋的一部分,拿來出售,意味着用於出租公屋數量將相應減少,輪候時間延長。再說在現實條件下,綠置居數量多極有限,解決不了大問題,否則藉此置業者不會有「中六合彩」之說。
最令人關心的還是公平問題。綠置居計劃得到公帑資助,並非市場價,譬如有人通過租置計劃以93萬元買500呎單位,而在私人市場,同樣面積單位至少需要數百萬元,相差懸殊,難免引起一些質疑。首先,不少夾心階層買一個轉身都困難的「納米」樓,也不止這個價錢;其次,住公屋已是公帑資助,購買綠置居等於公帑資助兩次,對那些等着上樓的無殼蝸牛來說顯然不是滋味。
畢竟公屋與綠置居是兩個不同概念,前者為解決居住問題,後者涉及經濟利益及財富轉移,需要作出平衡。特區政府在滿足部分公屋住戶置業願望時,更要關照其他階層的需要,尤其是中央領導人多次表達「揪心」的劏房、籠屋問題,他們是基層中的基層,居住環境最惡劣,理應得到政府更多的關心及資源傾斜,這也是政府提高公屋比例的原因所在。
香港房屋問題複雜,即使是私樓住戶的日子也不見得好過,他們供樓負擔沉重,也是納稅大戶,但基本上享受不到什麼福利,一切都靠「食自己」,何況私樓大多面積狹小,屬於「蝸居」,他們同樣有改善居住環境的需要。
好在香港進入「愛國者治港」新時代,新選制下的立法會將煥然一新,政府拓土建屋效率將顯著提高。施政報告推出面積達300平方公里的北部都會區計劃,昔日邊陲地帶將成為大灣區建設的熱土,香港將形成南北兩個經濟中心,一舉打破拓土需「寸土必爭」的窘境。公屋及私人樓供應大量增加後,不僅無殼蝸牛有望加快上樓,私人置業者也有望小換大,這才是解決房屋問題的根本之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