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賀鵬飛 南京報道)清代宮廷畫師馮寧所作的《仿楊大章畫<宋院本金陵圖>》被譽為「一部關於金陵盛世歷史文化與民間風俗的百科全書」,同時也是一件聯結兩岸文化的歷史證物,曾在香港保利秋拍中以5192萬港元的成交價創下拍賣紀錄。
如今,這幅「南京版《清明上河圖》」回歸南京,將自10月29日起在南京德基美術館正式對外展出。館方還突破性地將新銳科技引入文物數字化中,在全長近 110米、高3.6米的大屏幕上,將這幅傳世長卷放大百倍,讓古代金陵城「復活」。觀眾還可藉助「黑科技」成為「畫中人」,以第一人稱視角漫遊宋代南京街巷。

三幅《金陵圖》聯結兩岸文化
1765年(乾隆三十年),清高宗乾隆第四次南巡時偶遇無款的《宋院本金陵圖》,隨即命宮廷畫師謝遂、楊大章、馮寧先後仿繪,三版作品皆被收錄於《石渠寶笈》,珍藏於皇室內府。《宋院本金陵圖》原作現已散佚,謝遂、楊大章版《金陵圖》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2015年春季,楊大章仿《宋院本金陵圖》曾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展出,引發熱烈反響,大陸眾多專家學者專程趕赴台北一睹為快。
馮寧版《金陵圖》曾被末代皇帝溥儀假借恩賞之名轉移珍寶,自此流落民間,幾經輾轉後在保利香港2015年秋季拍賣會上亮相,吸引大批藏家湧入拍賣現場。經過多輪競拍,這幅國寶級畫作最終以5192萬港元的價格成交,創下當時古代書畫在香港及海外地區(除美國外)拍賣的最高成交紀錄。
德基美術館館長艾琳表示,德基美術館立足南京,「金陵」主題自然是長期關注的重點,而馮寧版《金陵圖》描繪的城市正是南京,在十米餘長的風俗畫卷中將古代南京的鄉野城池與市井風情集中展現,因此讓這幅傳世畫卷「回歸」南京是很有必要的。
馮寧版《金陵圖》共繪有人物形象533個,動物90隻,車馬轎輿24餘,店舖攤販40餘,郊外風光宜人,百姓和樂,生活恬淡;城內商業繁華,街市熙熙攘攘,熱鬧非凡,蔚為大觀。
故宮博物院資深書畫研究員聶崇正表示,《金陵圖》所承載的歷史價值和學術意義非同尋常,為人們研究南京的古代社會風俗史、經濟史、商貿史、農業與手工業史、建築史乃至交通運輸史等,提供了十分難得的圖畫參考依據。

全球首創「人物入畫,實時跟隨」
德基美術館歷經兩年升級改造後重新開放,重磅推出「金陵圖數字藝術展」。現場除展出馮寧版《金陵圖》真跡外,還在全長近110米、高3.6米的大屏幕上,將這幅傳世長捲放大百倍,並全球首創「人物入畫,實時跟隨」的互動觀展模式,實現觀眾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走入」古畫,與畫中人交流互動,自主探索獲取知識。
為了讓文物「活」起來,展覽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創新,幕後集結好萊塢電影科技、軍工級定位系統、次世代三維聲效等方面的頂級技術團隊,由近400名工作人員、歷時兩年的努力實現技術突破,將室內高精度定位系統(UWB)、Unity 引擎與自主研發的智能管理系統三端互聯互通。觀眾由此可以以「精確到個位數厘米級」的精準定位、自主決策的移動端交互模式,無感體驗第一人稱視角的入畫漫遊。
據介紹,現場觀眾只需下載館方開發的APP並領取智能手環,就可選取心儀的角色,「化身」為宋人暢遊繁華的金陵街市,與533個熱情好客的「畫中人」親密交流與趣味互動,在豐富的場景中看盡金陵生活百態、閱覽古都南京輝煌燦爛的人文景觀。
艾琳表示,本次展覽以治學精神解讀文物的文化內涵,在利用尖端科技激活傳世瑰寶時,力圖再現南京及中國傳統文化脈絡的人文精神。在智能化時代裏,德基美術館希望通過探索新的路徑,鼓勵每一位觀眾跨越時代,與歷史對話,成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者。
除「金陵圖數字藝術展」外,德基美術館還同期推出「50 絕美——御宋」五大名窯珍品展以及「奈良美智:綠屋|橘屋」兩個展出項目。「50絕美——御宋」五大名窯珍品展,一次性集結50件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稀世瑰寶,所展瓷器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品類之豐,等級之高,在近年國內外都首屈一指,十分罕見。

「奈良美智:綠屋|橘屋」展則展出日本當代藝術家奈良美智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然而並非一切(綠屋)》《然而並非一切(橘屋)》。作為奈良美智近三十年藝術生涯的集大成之作,「兩屋」融匯了繪畫、雕塑、裝置、行為、觀念藝術等多種藝術形式,展出包括大尺幅經典油畫在內的近20件畫作、近600個玩偶及收藏物件。作品是藝術家將平面空間現實化的代表作,集合安全的棲息之所與精神歸宿之地的雙重意象,宛如烏托邦般的「小人國」,將觀眾帶入藝術家創造的夢境與現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