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受早前《灣區升明月》節目啟發,坐困島城的我在網絡上神遊了大灣區各城。
由中央規劃的粵港澳大灣區除了香港、澳門外,還包括了廣東省的廣州、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佛山、中山、江門、肇慶九市,即11個城市。原來,我大部分都去過,有些還去過數次,但都不是近年的事。前年「黑暴」後期,我和朋友去了一趟不屬於「大灣區」的潮汕二城,印象比想像中好。本來相約,未來幾年,每隔數月重遊一個灣區城市,一場「疫情」打亂了計劃。
澳門是香港人最感親切的城市,對一些人來說,更是周末必到之地,無論是小賭怡情,還是品嚐小食,這個一海之隔的小小古城成為營營役役的香港人的「溫柔鄉」。近十年,因「賭」而富了的澳門政府不但年年「派糖」,更大力支持文創業產,包括做大做強一年兩度的「藝術節」──澳門藝術節和澳門國際音樂節。我近年常去看節目,並順便到不同的地方探索,對這個兼具古色古香和商業銅臭的城市別有體會。
廣州和深圳算是我較熟悉卻又感陌生的城市,前者是我曾讀書的城市,後者則是我曾經教書的地方;那是幾十年前的事,記憶或許有些褪色,城市面貌的變化更巨大,但在這裏結交的友情仍在。
廣州的歷史遠比香港悠久,有2,200年以上的建城史,1982年被列為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嶺南文化的發源地和興盛地,獲譽為中國通往世界的「南大門」。隨着社會的發展,廣州的地標也由位於越秀山上的「五羊雕像」被坐落於海珠區的「小蠻腰」(廣州塔)取代,今年運行的「珠江兩岸人行橋」再為這座城市增添人文風情。
珠海本來是一個不起眼的小縣城,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起,得益於「經濟特區」的政策優惠,迅速發展起來。雖然規模沒有毗連香港的深圳那麼大,卻成為理想的濱海旅遊城市。
東莞是我唯一沒去過的灣區城市,但它的名字在改革開放初期已跟「三來一補」及「世界工廠」連在一起。杭州西湖名聞天下,惠州西湖面積雖小一些,但也有蘇東坡足跡添人文底蘊。肇慶的「七星岩」和佛山的「西樵山」都是廣東的名勝,佛山、江門和中山更是著名的僑鄉,不但有廣泛和深厚的海外聯繫,更是盛產人才之地。
香港有些人抗拒大灣區和港深融合,其實是坐井觀天和逃避現實。政府官員切勿被這些人拖後腿啊。
評論